冯玉祥逼宫,溥仪一夜成平民
冯玉祥逼宫,溥仪一夜成平民
1924年11月5日,北京城内突然炮声隆隆。紫禁城的宁寿宫内,年仅18岁的溥仪正在用早膳,听到炮声后慌忙躲到桌子底下。这一天,注定要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冯玉祥率领国民军占领北京城,以"彻底清除满清遗毒"为由,强行将溥仪驱逐出宫。
政变与驱逐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率部进驻古北口,担任左翼作战军第三军总司令。冯与直系援军第二路司令胡景翼、京畿警备副司令孙岳秘密策划倒戈反直。10月18日,冯玉祥不失时机地从古北口、密云前线挥师秘密回京。
10月23日,冯玉祥部下鹿钟麟率部开进北京城。他们静悄悄地来到安定门,早已得到命令的孙岳部下大开城门。部队迅速占领了电话局、电报局及火车站等要害部门,切断了总统府的电话线。整个政变过程,没有费一枪一弹,没有惊扰一个北京市民。
政变成功后,冯玉祥开始着手处理溥仪问题。11月5日一大早,冯玉祥就派人给溥仪送去了最后通牒,限溥仪三小时之内必须离开紫禁城,否则就要"开炮轰宫"。
溥仪接到通牒后,连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但众人面面相觑,竟无一人敢出头。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溥仪终于下定决心,准备离开这个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地方。
当天下午三点,紫禁城的大门缓缓打开。溥仪和他的皇后婉容在一群仓皇失措的太监宫女的跟随下走出紫禁城。他们身后跟着几辆装满细软的大车。溥仪走得匆忙,连自己心爱的小狗都来不及带走,只能依依不舍地回头看了一眼。
就这样,在冯玉祥的"护送"下,溥仪一行人来到了天津英租界的张园。这座曾经属于直系军阀张作霖的花园,从此成了溥仪的临时住所。
争议与反响
溥仪被驱逐出宫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北京城。有人欢呼雀跃,认为这是彻底结束封建王朝的标志;也有人唏嘘不已,感叹一个时代的终结。
这一行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赞颂冯玉祥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也有人批评他违背了《清室优待条件》。著名文学家胡适就公开表示反对,他认为当初辛亥革命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注明了溥仪可以合法地一直居住在故宫,现在冯玉祥这样突然地违约,并且还暴力地驱赶已是弱势群体的溥仪,行为实在是令人不齿!
但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则持不同观点。他认为胡适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不了解中国当代的国情,虽然将溥仪赶出故宫的手段有些让人吐槽,但"驱赶出宫"这件事的结果是完全正确的,其是历史的必然,这次事件也代表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彻底地结束了。
动机与后果
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的表面原因是"彻底清除满清遗毒",但细究其中的来龙去脉,不难发现这位"基督将军"的真实动机远非如此单纯。
早在1924年10月占领北京城之前,冯玉祥就已经对紫禁城虎视眈眈。当时,他的部队正面临着严重的军费短缺问题。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军阀,冯玉祥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他急需一笔巨额资金来扩充军备,巩固自己的势力。
在这种情况下,紫禁城里的皇室财富自然成为了冯玉祥觊觎的对象。据传,在占领北京城后不久,冯玉祥就派人进宫找到溥仪,以"借钱"为名,实则是想要敲诈一笔。但溥仪委婉地拒绝了这一要求,这使得冯玉祥决定采取强硬手段。
冯玉祥的野心不仅仅局限于军费。作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军阀,他深知在乱世中树立个人威望的重要性。驱逐溥仪,在他看来,不仅可以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还能借此机会树立自己的革命形象。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冯玉祥这看似"义举"的行为,却为后来的民国政府埋下了不少隐患。溥仪的出宫,不仅影响了国内政局,更牵动了国际关系的微妙平衡。这个年轻的"末代皇帝",在离开紫禁城后,他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而冯玉祥的这一决定,又会给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的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彻底终结,也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中,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紧密相连。冯玉祥的这一行动,虽然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但无疑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