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调理是关键!糜烂性胃炎患者必读的饮食指南
饮食调理是关键!糜烂性胃炎患者必读的饮食指南
糜烂性胃炎是什么?有哪些症状?
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出现多个疣状或丘疹样隆起,顶端可见黏膜缺损。这种疾病的发生率为30%,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反酸、嗳气、食欲减退等。虽然症状可能并不十分明显,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萎缩性胃炎或胃溃疡。
如何诊断糜烂性胃炎?
糜烂性胃炎在没有发生结构改变的时候,无法通过其他影像学检查发现病变,只能通过胃镜来明确诊断。在胃镜检查下,可以观察到胃黏膜出现了暗红色或咖啡色的颜色改变,呈点状、片状或条状,散在或局限分布,常位于胃腔的胃窦、胃体、胃底。
糜烂性胃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幽门螺杆菌感染:占70%左右,幽门螺杆菌能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以及过氧化氢酶,这些物质停留在胃中会逐渐导致胃黏膜受损,进而引发胃黏膜糜烂。
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手术、急性脑血管病、急性炎症等,可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屏障功能损坏,从而引起糜烂出血。
药物刺激: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化疗药),氯吡格雷、氯化钾、口服补铁剂等,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并阻碍黏膜修复。
酒精:酒精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及黏膜出血,尤其是在空腹下酗酒对胃黏膜的损伤更为明显。
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以及各种辛辣调味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粉、咖喱等),刺激性食物进入胃内,会使胃黏膜充血、水肿,长期以往还可引起糜烂。
饮食调理的具体方法
需要避免的食物和饮食习惯
稀粥:虽然传统认为粥养胃,但对于反酸反流的患者来说,喝粥可能会加重症状,导致胃里烧的慌、嘴苦。
膨化零食:如干吃面、薯片、锅巴等,尤其是那些很干且尖锐的零食,应避免食用。推荐选择苏打饼干、鱿鱼丝这类较为温和的零食。
糯米制品:如年糕、粽子、汤圆等,这些食物容易导致胀气。
带气体的饮料:如啤酒、可乐等,会引发胀气。
辛辣食物:如辣条、酸辣粉、辣火锅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里烧的难受甚至疼痛。
凉性食物:如凉饮、雪糕以及一些凉性水果,这些食物可能会引起胃疼。
甜品:特别是带奶油的甜品,如小蛋糕、甜面包等,容易导致反酸胀气。
牛奶:容易胀气,如果喜欢喝奶,建议选择酸奶。
咖啡:最好能戒掉,如果实在戒不掉,不要空腹喝。
方便面:面和汤都太油,难以消化。
推荐食用的食物和饮食方式
发酵馒头:比米饭更容易消化。
带红皮花生:必须是生的,每天早上空腹吃几颗。
挂面:简单烹饪,如清水挂面配青菜、少量生抽和芝麻油。
山药:可以清蒸,每天早上吃一块。
蔬菜水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时补充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和叶酸等抗氧化维生素。
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减轻胃部负担。
细嚼慢咽:每口饭菜至少咀嚼30次。
适量饮水:小口慢慢喝,避免大口猛灌。
饭后休息:饭后先休息30分钟再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或瑜伽,避免剧烈运动。
特殊人群的饮食注意事项
老年人:需特别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胃动力和胃酸分泌会逐渐减弱。
应酬频繁者:要尽量减少酒精摄入,避免过多食用油腻、辛辣食物。
高压力人群:要注意精神调节,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因为压力会影响胃部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
康复期患者:胃黏膜尚未完全修复,要特别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
总结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有效改善糜烂性胃炎的症状,促进病情恢复。关键是要坚持健康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作息。同时,也要注意生活中的其他细节,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心态等。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