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泰山古建:世界遗产中的瑰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泰山古建:世界遗产中的瑰宝

引用
新浪网
11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4-08-10/doc-incicsmc9806477.shtml
2.
https://post.smzdm.com/p/avpw5l2n/
3.
https://www.sohu.com/a/766138209_121910617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16A05HD600
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3%B0%E5%B1%B1/5447
6.
https://www.sohu.com/a/812914514_120360066
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2%B1%E5%BA%99/595493
8.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467851
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05/08/36809899_1122379564.shtml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B0%E5%B1%B1
11.
http://www.lubanyouke.com/19405.html

泰山,这座被誉为“五岳之首”的名山,不仅以其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更以其独特的人文建筑群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泰山古建筑群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泰山古建筑群分布于岱阳、岱顶、岱阴及灵岩等地,总面积达426平方千米。这些建筑依山而建,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景文化。建筑群中包括156座山峰、138座崖岭、72处名洞、72块奇石、130条溪谷、64处山潭、72眼名泉,以及万余株古树名木。这些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泰山独特的风景文化。

在泰山众多的古建筑中,碧霞祠、南天门、玉皇顶等建筑最具代表性。

碧霞祠位于泰山极顶南侧,是泰山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岱顶的标志性建筑。它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经过明清两代的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碧霞祠供奉道教著名的女神——碧霞元君,每年都有众多信徒前来朝拜。南神门外有金藏库,专供上山香客焚纸烧香,老百姓俗称之为火池。火池有照壁,上书“万代瞻仰”。

南天门位于泰山十八盘的尽头,海拔1460米,古称“天门关”。它建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门为阁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门洞上方刻有“南天门”三个大字,两侧楹联写着:“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玉皇顶是泰山的绝顶,海拔1545米,又名天柱峰。历代帝王在此地登高封禅,祭祀天地。玉皇顶上的玉皇庙为泰山地势最高的建筑群,古称太清宫、玉帝观,由山门、玉皇殿、观日亭、望河亭等建筑组成。玉皇庙创建于西汉,明代重修,山门额书“敕修玉皇顶”。正殿内奉祀明代铜铸的玉皇大帝像。庙中有极顶石,极顶石上有通石碑,上刻“泰山极顶”和“1545米”两行字。庙前有无字碑,旧传为秦始皇封禅立石或为汉武帝立石,又传碑内封藏金简玉函,故又称石函。

泰山古建筑群不仅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布局严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同时,建筑群中保存了大量的碑刻、摩崖石刻和古代题咏,为中国书法艺术留下了珍贵遗产。

泰山古建筑群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自古以来,泰山就是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也是文人墨客仰慕的圣地。建筑群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碑刻都记录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和谐统一的追求。

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泰山:“庄严神圣的泰山,2000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今天,泰山古建筑群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泰山古建筑群作为世界遗产,将继续见证人类文明的进步,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