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木卡姆艺术:千年传承焕新颜
新疆木卡姆艺术:千年传承焕新颜
在新疆的广袤大地上,有一种艺术形式,它穿越千年时光,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华,承载着新疆各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这就是新疆木卡姆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木卡姆艺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它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千年传承,历久弥新
木卡姆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的龟兹乐舞。在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木卡姆艺术的雏形。这些壁画不仅展现了古代乐舞的辉煌,也为后人研究木卡姆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木卡姆艺术不断吸收中原、印度、波斯等多元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集音乐、舞蹈、文学于一体,被誉为“丝路明珠”,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
老一辈传承人的坚守
在木卡姆艺术的传承过程中,有一批老艺术家功不可没。玉素因·亚亚和艾山·亚亚这对孪生兄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自幼跟随名师学习刀郎木卡姆,经过数十年的磨练,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从骑着毛驴在乡间表演,到登上国际舞台,这对兄弟见证了刀郎木卡姆的发展历程。如今,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培养年轻一代上。在麦盖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他们开设了刀郎木卡姆艺术班,每年培养上百名学员,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薪火相传。
年轻一代的接力
帕提古丽·热合曼是麦盖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教师,也是刀郎木卡姆地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师从玉素因·亚亚,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成为木卡姆艺术的中坚力量。
“老师告诉我们,坐在房子里是唱不好的。要到大自然里去唱、到人们身边去唱,才能找到唱好刀郎木卡姆的真谛。”帕提古丽回忆起老师的教导,深有感触。如今,她不仅在学校传授木卡姆艺术,还经常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社区广场演出,让这门艺术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创新发展,焕发新生
在喀什高台民居,一场名为《萨塔尔的琴弦》的当代木卡姆音乐舞剧正在上演。这部时长一个半小时的舞剧,以“十二木卡姆”音乐为载体,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了维吾尔族文化名人阿曼尼莎汗整理木卡姆艺术的动人故事。
该剧目自2024年6月首演以来,已累计演出30场,吸引了4000多名观众。演出团队负责人买迪娜·买买提热夏提表示:“我们创作的初衷是希望将木卡姆艺术通过观众可以理解的人物成长故事,将他们带入到高台民居小剧场创造的氛围中,感受到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以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喀什的传承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目在保持传统艺术特色的同时,还大胆创新,计划引入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进一步丰富木卡姆艺术的表现形式。
从古老的石窟壁画到现代舞台,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赛场,新疆木卡姆艺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它的传承与创新之中。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