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古建修复,国庆打卡新地标!
三坊七巷古建修复,国庆打卡新地标!
国庆长假期间,福州三坊七巷迎来了一波旅游热潮。这片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的古建筑群,经过持续的保护修复工程,焕发新生机,成为展示福州文化的亮丽名片。
古建修复:传承历史记忆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作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它以南后街为中轴,西侧有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有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合称三坊七巷,总占地面积40多万平方米。
在近代中国,林则徐、严复等150多位历史名人曾在三坊七巷生活居住。这里存有200多座古建筑,各级文保单位共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近年来,随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推进,这片古老街区迎来新生。福建理工大学教授、三坊七巷保护与修复主设计师严龙华表示,修复工程遵循“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通过“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步骤组织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其作为民居的功能被完整保存并传承下来。如今的三坊七巷里,仍然居住着不少“原住民”。严龙华表示,在修复工作中,首先从规划层面确立居住为主体功能,保护三坊七巷“里坊制”街区独特氛围。其次是以整体、积极的保护理念,将三坊七巷街区塑造为城市活态纪念物。尤其注重保护街区格局与整体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连续性,强调街区与当代城市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之成为城市中“一册打开的史书”。
文化活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国庆期间,三坊七巷融合“国潮”元素,推出了“福厝潮有戏·闽式生活季”系列新业态产品,并注重交流互动,吸引了不少有游客前来沉浸式体验。如今,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传统文化展示中心、交流平台、文创产业基地,每年接待游客量超千万人次,昔日古厝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新地标:文旅融合的新典范
据福州市文旅局数据显示,2024年国庆假期全市接待游客731.03万人次;同程数据显示,国庆假期福州订单总量位居全省第一;中国联通2024年国庆假期文旅数据报告显示,福州市入境深度游游客量排名居全国第四。多组数据勾勒国庆假期福州文旅消费热力十足。国庆假期,福州文旅亮点纷呈,打造了一系列新场景、新业态。红色旅游是多数消费者的选择,省文旅厅发布红色旅游宣传片《山海红福》,启动“歌唱祖国”大家唱全省群众歌咏系列活动,线上线下1344万观众热烈响应;福州五一广场升旗仪式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观礼;“文化+旅游”仍是流量密码,游客偏爱在古风景区、博物馆等地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与文化活动,如到三坊七巷体验“三条簪”,成为不少游客来福州的打卡必选;滨海度假游热度不减,10月3日至7日,下沙海滨度假村总人流量超11.3万人次。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外国人来华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3倍多,入境游持续升温的热潮也席卷了福州。中国联通2024年国庆假期文旅数据报告显示,福州市入境深度游客量排名居全国第四。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而144小时过境免签、支付便利化等都为入境游客带来便捷出游体验。同时,福州借助“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等平台,吸引众多外国游客踏上福州的土地,亲身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外国游客除了喜欢深度游、小众游外,“银发游”“亲子游”等也逐渐成为入境游新热潮。在古色古香的三坊七巷穿汉服、做漆扇,感受闽都文化;乘坐福厦高铁、福州地铁感受便捷出行……外国游客直呼“好city”,开心在榕旅游。出境游的火热也令人瞩目。据携程数据统计,福州出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6%,福州游客与外国游客实现双向奔赴,福州市民出游主要前往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地。
未来展望: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
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这里将继续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让千年古厝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