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扰民?社区居民有话说!
广场舞扰民?社区居民有话说!
广场舞,这项深受中老年人喜爱的健身活动,近年来却频频陷入“扰民”的争议之中。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投诉举报25.4万余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占比高达59.9%,位居各环境污染要素之首。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城市公共空间使用中日益凸显的矛盾。
噪音之困:广场舞的“甜蜜烦恼”
在泉州刺桐公园,每到傍晚时分,公园内外就会出现6处广场舞场地,音响声此起彼伏,最高时甚至突破70分贝,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5分贝标准。家住附近的张先生无奈地表示:“游园须知明明对歌舞分贝数和持续时间作出了规定,可这些人就是不遵守。”
类似的情况在珠海华发健身广场也同样存在。广场上各个角落被多个小团体占据,舞曲、歌曲混杂在一起,不少散步的市民和附近居民虽然意见很大但也无可奈何。家住在中心市区祥远路的市民黄小姐说,广场舞播放的音乐太大声,家里的狗为此经常不停地叫,连她都焦虑了。
两难困境:健身权与安静权的博弈
对于广场舞爱好者来说,这项活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更是重要的社交平台。52岁的黄女士是市区一家酒店的工作人员,从17年前就开始跳广场舞。她表示:“每次跳舞出了一身汗后,整个人会变得轻盈起来。除此之外,与舞友成为朋友,扩大社交圈,丰富业余生活,也是她一直坚持跳广场舞的原因。”
然而,对于周边居民而言,高分贝的音乐却成为难以忍受的噪音。据记者在现场用分贝测试APP进行测试,发现市人民广场上的声音一度高达82分贝以上,平均为75分贝。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城市居民区、文教机关区等环境噪声标准值白天为55分贝,夜间为45分贝。显然,市人民广场上由歌舞活动所产生的噪声已经超出了规定的标准。
管理探索:从“堵”到“疏”的转变
面对这一难题,各地纷纷探索管理之道。泉州宝洲花园通过物业集中管理,将广场舞活动限定在特定区域并控制音量,成功解决了噪音问题。南安四季家园则更进一步,通过搭建邻里中心将活动引入室内,既满足了居民的健身需求,又避免了扰民问题。
珠海金湾区红旗镇则创新推出了“猎音行动”,通过“以群众管理群众”的模式,让广场舞参与者成为创文的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实现了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
科技助力:定向广播带来新希望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定向广播系统为解决广场舞扰民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这种系统通过DSP智能分频、频谱搬移等技术,将声音控制在特定范围内,前方2米处声压级可达115db,后方2米处最大可衰减40db至80db以下,真正实现了从源头防止扰民。
未来展望:共治共享的和谐之道
要从根本上解决广场舞扰民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公共娱乐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为广场舞爱好者提供更多的室内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广场舞爱好者也应增强自律意识,合理控制音量和活动时间,尊重他人的生活权益。
同时,社区可以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共治机制,通过居民议事会等形式,让各方充分表达诉求,共同制定活动规则。此外,还可以推广无声广场舞等新型健身方式,既满足了健身需求,又避免了噪音问题。
广场舞扰民问题的解决,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智慧,更折射出社会文明的进步。只有在尊重各方权益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管理和科技赋能,才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