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对话殷墟 | 记者探馆:奇妙的“寻宝”之旅
三星堆对话殷墟 | 记者探馆:奇妙的“寻宝”之旅
三星堆和殷墟,一个位于成都平原,一个位于河南安阳,相隔千里却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华文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2024年2月,殷墟博物馆新馆也揭开神秘面纱。两座新馆的相继亮相,不仅为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这些珍贵文物的机会,更为研究和传承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平台。
新馆先后亮相:读懂古蜀文明和商文明
走进三星堆博物馆,一砖一瓦都透露着浓厚的古蜀文化气息,长达百米的螺旋坡道蜿蜒而上,仿佛引领大家开启一场探索古蜀国奥秘的奇妙之旅。2023年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新馆主体建筑寓意“堆列三星,古蜀之眼”,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展陈面积2.2万平方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三星堆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三星堆: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为题,分设“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展区,共展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1500余件(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三星堆考古发掘及最新研究成果。
殷墟博物馆新馆。摄影 毛健
而在1000多公里以外的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于2024年2月26日正式开馆。绿野草台、青铜装裹,洹水之滨、殷墟之上,一座以中华文明国之重器——“鼎”为设计意象的青铜色博物馆拔地而起,人们穿越三千年历史烟云,在这里找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
殷墟博物馆新馆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展览布局方面,聚焦“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商文明。新馆集中展示了青铜器、玉器、甲骨、陶器等近4000件考古出土文物,有四分之三的文物是首次亮相。
博物馆“晒宝”:揭秘青铜界的“大神级”文物
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宝藏中,青铜神树堪称瑰宝中的瑰宝。它奇幻的造型吸引了很多人来探寻古蜀文明的奥秘。这件文物主干壮硕,三足呈拱形,像树根深植于大地之中,独特的结构使得整棵树看起来既雄浑又富有韵律感。
三星堆青铜神树。摄影 刘倩
“青铜神树的高度是3.96米,最上端部分已经缺失,整棵神树有3层,每层有3根树枝,树枝上面站着一只鸟,一共有9只鸟在顶上。这可能也反映了古蜀人的世界观,或者希望通过神树能够通天通神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三星堆博物馆讲解员潘锡汉介绍道。
殷墟后母戊鼎。摄影 刘倩
在殷墟博物馆,随处可见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它们见证着商代手工业的发达。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青铜方鼎(原称“司母戊”鼎),也以复制品的方式在展厅陈列。它重达832.84公斤,铸造时间为商王武丁时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39年,“后母戊”青铜方鼎正是在安阳武官村出土,如今,它和一众商代青铜器一起,已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最高成就的象征。
“‘后母戊’青铜方鼎体现的是商代青铜铸造鼎盛时期的一个手段和工艺方式,这种青铜铸造方法叫做模范法,也叫块范法。”殷墟博物馆讲解员杜濮介绍道,“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鼎的上方会有商代非常特别的纹饰,譬如兽面纹、夔龙纹等。”
三星堆和殷墟的青铜器在铸造工艺上各有特色。据介绍,二者在铜器铸造工艺上都采用块范法,但在具体的操作上是有差异的。三星堆较多地使用分铸法,即一件铜器分多段铸造,最后铸接在一起的方法,如著名的青铜神树;而殷墟青铜器更多地采用浑铸法,即一次浇铸成型。
除了铸造工艺的特色,从器物形制上看,一些专家均表示,三星堆青铜器中的大量礼器造型,多是以商青铜礼器为原型融入本土文化加以改造来的,并且具有中原青铜器常见的兽面纹、云纹、夔龙纹等纹饰。尤其作为国之重器的尊和罍,很显然是来源于中原的殷商文化。
文物会“说话”:窥见古代祭祀与战争真实面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就是祭祀与战争。如今,走进三星堆和殷墟两大遗址,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祭祀与战争的真实面貌,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摄影 刘倩
走进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大立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在场游客的目光。它通高2.62米,重约180公斤。它头戴高冠,衣上纹饰繁复精丽。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
“青铜大立人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这个时期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单件人物形象。几千年前,当时的古蜀国是政教合一的早期政权,可能代表了国王兼巫师一类的最高统治者。”潘锡汉说道。
殷墟“亚长”牛尊。摄影 周梅
与三星堆文化不同,殷墟作为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其出土文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譬如一些文物带有战争色彩,青铜钺就是这样的代表。亚长墓是目前所知殷墟出土青铜钺最多的墓葬,墓中共出土7柄铜钺,其中6柄铜钺柄部两面均有铭文“亚长”。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结合“亚”字铭文,推测亚长本人生前拥有极高的军事地位。
“青铜钺其实就是对墓葬主人军事实力权力一种象征和体现。简单来说,钺出土数量的多少,或许可以证明这位将军身份等级的高低。”杜濮介绍道,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墓也出土了4件这样的青铜钺,相比而言数量不多,但等级更高一点。
戈是一种典型的古代兵器,常见于战争场景。然而,我们在三星堆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可以看见很多玉戈,却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意义和用途。“这是三星堆的玉戈,你会发现它的表面都是经过打磨和抛光过的,没有任何使用痕迹,一般我们认为它可能更多是用来表演或是仪仗队所使用的礼器,而不是用于实战的兵器。而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也出土了诸多玉戈。”潘锡汉介绍道。
“明星”宝物大pk:有独特性又有相似性
三星堆和殷墟的一些文物又各自有其独特性,比如三星堆遗址祭祀区5号“祭祀坑”中出土的黄金面具,这件黄金面具重约280克,预计完整的总重量将超过500克,不仅展示了其精湛的工艺,还展示了古蜀文明的神秘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星堆黄金面具。摄影 刘倩
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其中,2172屯南甲骨就是名副其实的甲骨“明星”。这版为残缺的牛肩胛骨,在牛骨上发现了93个单字,文字清晰、大小均匀、契刻有力,共11条卜辞,卜问商王田猎是否有灾祸,历时38天。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纪念邮品中有它的身影,图书或宣传册的封面上也常请它亮相。
三星堆陶猪。摄影 刘倩
殷墟陶猪首。摄影 刘倩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堆出土的陶猪,在相隔千里的殷墟也找到了“撞脸”款,这件陶猪和2003年在安阳孝民屯南地出土的陶猪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跨地域的相似发现不仅令人惊叹,也为我们探索古代文化交流和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殷墟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妇好墓出土的有领玉璧,和三星堆大量出土的有领玉璧几乎一样。这样的玉璧,目前在三星堆、殷墟、金沙遗址以及湖南等地都有发现。此外,三星堆数量最多的折肩圆尊,和殷墟出土的铜尊形制基本相同,但殷墟的青铜尊纹饰更加精美。
两馆携手: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助力添彩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厅内,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金面具等古蜀文明的瑰宝一一展现在眼前,每一件文物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古蜀文明的故事,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思考。
“三星堆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都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址类博物馆,两馆的新馆相继开放,双方在陈列展览、学术研究、人才交流以及文创产业发展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也有很好的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的前景。”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对未来两馆间的交流充满期待。
千里之外的河南安阳,青铜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馆新馆,馆体上方“大邑商”三个甲骨文字格外醒目。馆内,参观者们或在甲骨文前仔细凝视,或在后母戊鼎前驻足赞叹,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殷墟博物馆新馆开放之初,就举办了‘王畿与四方’临展,三星堆博物馆的六件文物也在新馆精彩亮相,拉开了两馆合作的序幕。”殷墟博物馆副馆长郭卫兵说道,今后,殷墟博物馆与三星堆博物馆将会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更好地阐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助力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