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州起义:四川辛亥革命的烈火
资州起义:四川辛亥革命的烈火
1911年11月27日,四川资州(今四川资中)城内,一场震惊全国的起义正在酝酿。此时,距离武昌起义爆发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但四川的革命烈火却因一场特殊的起义而再次燃起。
资州起义:一场改变四川命运的起义
资州起义并非偶然,它是在四川保路运动的背景下爆发的。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将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了四川人民的强烈反对。四川保路运动迅速蔓延,各地纷纷成立保路同志会,开展罢市、罢课、抗捐等斗争。
在资州,保路运动同样如火如荼。1911年7月19日,资州保路同志协会成立,当天就有千余人参加。协会成立后,立即通电响应四川保路同志会的决定,开展罢市、抗捐斗争,并在教育会、商会、农会等场所进行保路废约的宣传活动。
然而,仅靠和平请愿无法撼动清政府的决心。1911年8月4日,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者在资州罗泉井古镇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罗泉会议”。会议决定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组织同志军进行起义。会后,武装起义迅速席卷全川140余州县。
清廷急派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率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11月3日,端方所部鄂军抵达资州,设立钦差行辕。然而,端方没有想到,他带来的湖北新军中,有不少是革命党人,他们早已与四川的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准备在资州发动起义。
11月26日晚,鄂军中的革命党人在资州城北郊的东岳庙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大汉国民革命军”,公举31标1营督队官陈镇藩为统领,并作出三项决定:驱除鞑虏,建立共和;誓杀端方;回电武昌响应。
当晚,起义军按照计划行动。鄂军来去匆匆,端方住处钦差行辕内外灯火通明,岗哨密布。标统曾广大、协统邓承拔等人察觉异动,劝端方逃匿,但端方犹豫不决。最终,在内应和外应的配合下,起义军成功处决端方,资州起义取得胜利。
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资州起义是四川保路运动的高潮,而四川保路运动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1911年6月,成都各团体2000余人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提出“破约保路”的宗旨。随后,四川女子保路同志会、重庆保路同志协会相继成立,全川各地纷纷响应。
保路运动初期,立宪派主张“文明争路”,采取请愿等方式,但清政府对此置若罔闻。在革命党人的推动下,运动逐渐转向武装斗争。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枪杀请愿群众,制造了“成都血案”,这成为保路运动转向武装起义的直接导火索。
资州起义的成功,不仅打击了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也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端方所部鄂军是清政府在四川的重要军事力量,他们的起义和端方的被处决,使得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土崩瓦解,为四川的独立创造了条件。
孙中山与四川革命
虽然孙中山一生未曾踏足四川,但他的革命思想在四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响应。四川的许多革命党人都是同盟会会员,他们深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在资州起义中,起义军成立“大汉国民革命军”,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建立共和”的口号,这与孙中山的革命主张高度一致。起义军统领陈镇藩曾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这表明四川的革命党人与孙中山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后来的二次革命中,四川讨袁军也是重要力量之一。1913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擅签善后大借款,引发全国反对。孙中山号召讨袁,四川的革命党人积极响应,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展现了四川人民追求民主共和的决心。
资州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动了四川的独立进程,也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体现了四川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也展现了孙中山革命思想在四川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