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非遗古镇:平乐与新繁的文化传承
成都非遗古镇:平乐与新繁的文化传承
近日,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名单公布,平乐古镇和新繁古镇成功入选。这两个古镇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以其独特的非遗技艺闻名于世,成为成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平乐古镇:瓷胎竹编的精妙绝伦
平乐古镇,位于成都市邛崃市,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自古就是川西重要的商贸重镇。而让平乐古镇声名远扬的,正是其独特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是将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在瓷器表面,形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种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年,由一位名叫张国正的手艺人开创。1915年,瓷胎竹编在太平洋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这项工艺极为复杂,需要经过选竹、刮青、破竹、烤色、染色、拉丝、编织等数十道工序。一根竹子最终只能抽出八两竹丝,可谓“百斤原竹,抽丝八两”。竹丝直径仅0.5毫米,编织时要确保无缝隙、无接头,完美贴合瓷器表面,形成优雅的立体感。
平乐古镇的瓷胎竹编曾一度濒临失传,但在政府和传承人的努力下,如今已焕发出新的生机。2008年,瓷胎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门技艺,让这门传统手艺得以延续。
新繁古镇:棕编艺术的巧夺天工
新繁古镇,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是一座有着近1800年历史的千年古县。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古就有“西蜀膏腴”之称。新繁古镇不仅以农业发达著称,更以其独特的非遗文化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新繁棕编,是新繁古镇最具代表性的非遗瑰宝。据《新都县志》记载,新繁棕编最早出现在清嘉庆末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种技艺最初是当地妇女利用棕榈树叶编织生活用品,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精湛的艺术。
新繁棕编以其精细的编织技艺和丰富的品种而闻名。从实用的帽子、扇子到精美的动物造型,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心血。2011年,新繁棕编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多次走出国门,赴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交流展览。
新繁古镇的东湖公园是古镇的标志性景点,占地18000平方米,水域面积约6000平方米。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飞檐翘角尽显古朴风韵。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感受古镇的悠悠岁月。
平乐古镇和新繁古镇,一南一北,一竹一棕,两颗非遗明珠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成都古镇文化的绚丽篇章。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匠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