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抢红包上瘾?揭秘你的“心理账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抢红包上瘾?揭秘你的“心理账户”

引用
中国经济网
6
来源
1.
http://paper.ce.cn/pad/content/202402/04/content_289096.html
2.
https://www.sohu.com/a/853380209_122004014
3.
https://legal.gmw.cn/2025-01/26/content_37820482.htm
4.
https://www.yunyingpai.com/news/1043367.html
5.
https://www.pbids.com/aboutUs/pbidsNews/1879826636692570112
6.
https://www.mbalib.com/ask/question-671d78f81e2c842a68597b573fd542e1.html

你是否也常常在微信群里乐此不疲地抢几毛几分钱的红包呢?这背后其实有一个心理学原理——“心理账户”。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教授提出的这一概念揭示了我们为什么会对这些小额收入感到兴奋不已。原来,在我们的大脑中,不同的收入和支出被分门别类地记入不同的心理账户,而抢到的红包则被归入了一个特殊的“网络账户”,这个账户中的每一分钱都显得格外珍贵。所以,即使只是一两块钱,也能让我们开心不已。

01

心理账户:为什么几毛钱也能让我们兴奋?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教授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他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会像传统经济学假设的那样完全理性,而是会根据收入的来源和用途将其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

比如,同样是1000元,如果是工资收入,我们可能会谨慎地存入储蓄账户;但如果是年终奖或彩票中奖,我们则更倾向于用来消费。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件衣服的价格略高而犹豫不决,但为了参加一场朋友的婚礼,却愿意花费更多的钱。这是因为我们在心理上将这些支出分成了不同的账户:日常开销和人情往来。

02

年轻人的“矛盾”消费观

有趣的是,这种心理账户的现象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他们精打细算,不舍得在商场买衣服,但在拼多多、1688上却能为了几毛钱的优惠拼单;另一方面,他们又愿意为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一掷千金,比如购买限量款盲盒或虚拟商品。

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年轻人独特的消费心理。他们追求性价比,但更注重情绪价值。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可以在拼多多上为了几毛钱的优惠拼单,但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音乐人,我会毫不犹豫地购买数字专辑。”

03

从社交到营销:网络红包的多重影响

网络红包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还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营销渠道。许多平台和商家开始利用红包这一形式吸引用户、促进消费。比如,网易云音乐推出的“云贴贴红包”活动,不仅让用户获得了实惠,还创造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

然而,网络红包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过度沉迷于抢红包,影响了正常生活;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红包进行诈骗。因此,如何在享受红包带来的乐趣的同时,避免其负面影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04

结语

抢红包之所以能让我们如此兴奋,背后其实是复杂的心理机制在发挥作用。它不仅与金钱有关,更与我们的社交需求、情绪价值密切相关。所以,下次当你看到红包时,不妨想想背后的这种有趣的心理机制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