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畋与浏阳:烟花的千年传奇
李畋与浏阳:烟花的千年传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流传千年的诗句,生动描绘了中国人在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而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唐朝,据传由湖南浏阳人李畋发明。从最初的驱鬼避邪,到如今的娱乐庆典,烟花不仅是一种传统工艺,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情感。
千年传承:浏阳烟花的历史脉络
浏阳,这座被誉为“世界烟花之都”的城市,其烟花历史可追溯至唐朝。据《中国实物志》记载:“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而发源于浏阳也。”从最初的竹筒爆竹,到宋朝时期火药的应用,浏阳烟花逐渐成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的传统习俗。
1988年,面对花炮安全和环保问题的挑战,浏阳市政府率先决定将家庭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厂化生产,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至2015年,全国接近4000家烟花生产企业关停,而浏阳凭借安全环保优势和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创新驱动:从传统工艺到现代产业
进入21世纪,浏阳烟花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新一代浏阳“烟花人”积极创新消费场景与经营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环保和安全方面,浏阳烟花产业进行了全面革新。企业研发出微烟、无硫、少尘的环保产品,同时引进智能化生产设备,实现全流程安全监控。目前,浏阳已与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在新材料、新机械、新工艺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为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在产品创新方面,浏阳烟花企业开发出“城市烟花”概念,针对城市休闲场景,推出安全性高、污染少、强调颜值和社交属性的产品。同时,企业还积极探索“烟花+科技”“烟花+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例如,东信烟花集团推出的“天空之门”“蓝色流星雨”等创意烟花,以及帅帅烟花贸易有限公司的“大美中国”系列,都体现了这种创新精神。
文旅融合:打造城市新名片
2023年,浏阳推出“相约浏阳河、周末看焰火”品牌,每周六晚在天空剧院、浏阳河城区段推出沉浸式焰火秀。据统计,2023年浏阳共开展50场创意焰火燃放活动,其中周末焰火秀33场,累计吸引游客逾380万人次,拉动文旅消费超110亿元。
在2024年7月,腾讯视频、《庆余年(第二季)》剧组与湖南浏阳花火剧团联合共创的全球首档剧情实景烟花秀——“焰遇·庆余年”大型沉浸式烟花秀,在浏阳天空剧院上演,这标志着浏阳烟花产业与影视文化实现了梦幻联动。该烟花秀不仅在烟花的视觉符号、情绪烘托上重现了热播剧《庆余年》中的经典场景,还创新开发了《庆余年》授权烟花小产品,让广大观众沉浸式感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IP定制烟花秀,也让浏阳烟花再次火“出圈”。
走向世界: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从北京奥运会的大脚印到北京冬奥会的迎客松,从俄罗斯世界杯到迪拜新年焰火,浏阳烟花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目前,浏阳花炮内销占全国的60%,出口总额占全国的70%,专业燃放市场份额更是高达90%以上。
2023年,浏阳花炮产业实现总产值508.9亿元,同比增长68.8%。目前,浏阳共有400余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以及上千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动就业30万人以上。从“追赶者”到“领跑者”,浏阳烟花产业正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从“卖产品”到“创品牌”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浏阳烟花产业也面临着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挑战。一些创新产品一经推出就遭到大量仿制,产品价格被压低,燃放效果大打折扣,这都不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沙新消费研究院负责人张丹丹认为,如何实现技术引领和创新驱动,这是花炮等传统产业“出圈”后必须补上的一课。这需要企业在发挥供应链优势和洞察消费趋势的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浏阳市鞭炮烟花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贤前说,目前,花炮行业存在科研基础条件不强、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在海外市场,花炮企业同样需要持续创新。“以前主要是卖产品、做代工,产品标准、包装设计都由别人说了算。”浏阳市烟花爆竹总会出口分会会长文光辉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花炮企业在海外推出自有品牌,接下来要抓住“烟花+无人机”等技术引领的机遇,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产业大效益。
从李畋发明爆竹的那一刻起,浏阳烟花就承载着驱鬼避邪、祈福迎祥的美好寓意。如今,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已经发展成为年产值500多亿元的现代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未来,随着科技创新和文化融合的不断深入,浏阳烟花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