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脚下天贶殿的历史传奇
泰山脚下天贶殿的历史传奇
在山东省泰安市的岱庙内,矗立着一座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之一的宏伟建筑——天贶殿。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典范,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历史沿革:千年沧桑见证
天贶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最初名为“嘉宁殿”。元代更名为“仁安殿”,明代沿用此名。清代则改称“峻极殿”。民国时期,大殿曾被用作会议场所,撤去了“峻极殿”匾额,改为“人民大会场”。直到1986年,泰安市博物馆成立后,才恢复了“宋天贶殿”的匾额,并逐步重现其金碧辉煌的原貌。
作为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的专用场所,天贶殿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皇帝。乾隆曾十一次来到泰安,六次登上泰山,并在岱庙留下了130多块御笔碑碣。他在《谒岱庙作》中写道:“时巡指南国,致祀遺春官。兹取回程近,来瞻祭席簟。”展现了他对泰山和岱庙的崇敬之情。
建筑特色:皇家规格的礼制建筑
天贶殿的建筑规格极高,采用了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最高等级——“九五”之制的黄琉璃瓦庑殿顶。这种建筑形式在古代仅限于皇家使用,充分体现了泰山神的尊贵地位。
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2米,面积近970平方米。重檐之间悬挂着“宋天贶殿”的竖匾。殿内雕梁画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显得格外雄伟。殿前露台四周环绕着白色石雕栏板,云形望柱齐列,更增添了天贶殿的威严。
天贶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内部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这幅壁画始绘于宋代,全长62米,高3.3米,以天贶殿北门为界,分为“启跸图”和“回銮图”两部分。壁画以宋真宗封禅泰山的场景为蓝本,生动描绘了泰山神出巡与回銮的壮观场面。壁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装束和仪态各不相同,而泰山神则端坐于四轮六马大辇之上,尽显端庄威严。这幅壁画构图宏大,布局严谨,是中国壁画中的珍品。
文化内涵: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
天贶殿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文化宝库。殿内供奉的东岳大帝,据民间传说就是《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相传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之命,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让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
在岱庙的汉柏院内,有五棵相传为汉武帝亲手所种的古柏,其中最著名的是“汉柏连理”。这棵古柏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虽然西侧行干曾被火烧,但东侧行干仍依靠北面微薄的树皮顽强生长,成为岱庙的一大标志性景观。
天贶殿前的碑亭内,保存着多块珍贵的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记碑”和“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天贶殿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之一,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文化的传承。今天,当我们站在天贶殿前,仰望其雄伟的建筑,欣赏其精美的壁画,聆听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所折服,也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