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军阀?
民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军阀?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从清末八旗军和绿营的腐败无能,到甲午战争后的"小站练兵",再到辛亥革命后军阀势力的迅速崛起,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共同塑造了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局面。本文将深入探讨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现象的成因及其历史影响。
民国时期的军阀多如牛毛,而且都有很强的地域性,较强大的比如奉系、桂系、川系、滇系、皖系等,这些地域性的军阀出现的原因来自于清末,满清朝廷的中央军队——八旗军和绿营,腐败堕落、无任何战斗力,使得满清只能放权依靠各省团练。而随着满清的不断衰落,各省团练却在逐渐壮大,这就是清末民初军阀的雏形。
甲午战争中,各省团练不服朝廷统一调度,导致辽东迅速失陷,这也是甲午战争惨败的重要原因。甲午战争后,满清朝廷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任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式军队,这就是“小站练兵”,这些新军就是以后的北洋六镇。满清的计划是以这些新军为核心,逐步扩展至全国,建立36镇约五十万听从中央指挥的新式军队,摆脱地方团练的影响,树立朝廷威信,同时抵抗外国列强的入侵。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邮政大臣盛宣怀等地方大员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行省的稳定,同时密议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测,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1900年6月,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订立《东南保护约章》,史称"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事件标志着清廷对地方再无约束力,各地方督抚开始军阀化。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满清朝廷为了筹集庚子赔款差点把棺材本都掏出来,面对新军建设计划需要的巨额经费,满清根本拿不出来,最后只筹集了北洋六镇的经费,其他各地新军经费无奈交由各省地方自行承担。虽然这样减轻了中央财政压力,但是各省地方自筹自办的新军,满清朝廷也根本无法掌握控制权。这种,彻底掌握了军权的地方督抚实际上已经转变为军阀。只是由于当时的满清政府才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且得到列强的承认,因此地方督抚即便心怀异动,但是在名义上,他们还是清朝的臣子,受满清朝廷的节制。
随着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辛亥革命迅速蔓延全国,早已执掌军政大权的各地方督抚纷纷驱逐外籍主官,宣布支持革命,脱离满清,宣布独立。各地方督抚摇身一变成为革命政府的各省都督。
辛亥革命不久,袁世凯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其凭借北洋军阀的军事实力以及各种政治手腕,暂时将心怀鬼胎的各省都督震慑住了,中国的局势还算安稳。
但随着袁世凯的去世,北洋军阀里面没有出现新的首领,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互相攻讦互相争斗,任何人都无法执掌全局,最终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
北洋内部分裂,导致北洋军阀没有了威压天下的实力,各地军阀如滇系、桂系、晋系等纷纷发展壮大,同时寻求列强做自己的靠山。
而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扶持各自的代理人,资助各路军阀,最终导致了民国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即便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击败了各路军阀,特别是在1928年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但也仅仅是名义上的统一,张学良、李宗仁、阎锡山、龙云等军阀在各自地盘内依然保留着非常大的势力,仍然是各自地盘上的土皇帝,在军事上仍然掌握着自己的军队,军队的效忠对象仍然是军阀本人。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军阀割据的局面才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