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博物馆:打卡镇馆之宝!
阿勒泰地区博物馆:打卡镇馆之宝!
阿勒泰地区博物馆是了解新疆北部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馆内珍藏的文物不仅展示了阿勒泰地区独特的草原文化,也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其中,什巴尔库勒鹿石、喀依纳尔二号墓地1号石人和金翼兽饰被誉为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什巴尔库勒鹿石:草原文化的见证
什巴尔库勒鹿石是阿勒泰地区博物馆的标志性文物之一,它出土于新疆青河县查干郭愣乡三海子夏牧场,距今约4000年,属于青铜时代的遗存。这处遗址分布范围南北约6.5公里,东西约2.5公里,总面积达16.25平方公里,由四个区域组成,包括什巴尔库勒、却尔巴里库勒、托也勒萨依和阿腊勒托拜。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号墓葬,其规模之宏大令人惊叹。墓葬周长约290米,高15米,直径60多米,呈锥体型,周围护陵河呈S型环绕,长达1.5公里。整个建筑都是用长宽在0.3~0.5米之间的片石垒铺而成,据推算用石量在20000立方米以上。这些巨石都是从距石堆400米处的一座山上劈开取材,工程之浩大可见一斑。
什巴尔库勒鹿石不仅是阿勒泰地区古代草原文化的实物见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它所处的时代正是草原文明兴起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物对于研究欧亚草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喀依纳尔二号墓地1号石人:中亚宗教文化的缩影
喀依纳尔二号墓地1号石人是阿勒泰地区博物馆的另一件重要文物,它与古代突厥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这件石人像高1.8米,宽0.5米,厚0.3米,由整块砂岩雕琢而成。石人面部特征鲜明,头戴尖顶帽,帽顶饰有日月图案,面部雕刻精细,眼睛、鼻子、嘴巴栩栩如生,表情庄严肃穆。身上刻有精美的服饰纹样,腰间佩带短剑,双手握于胸前,呈现出一种威严而神秘的气质。
石人像背后刻有古突厥文,记载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和宗教信仰。据专家研究,这些文字与古代突厥人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有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来世的向往。石人像的造型和装饰风格也体现了古代突厥文化的艺术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金翼兽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金翼兽饰是阿勒泰地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国家二级文物。这件文物长6.4厘米、宽3.2厘米、厚2—3毫米,是一匹腾空飞跃的骏马。它躯干壮实,昂首嘶鸣,腿蹄轻捷。细看之下,做工精细,色泽光亮,骏马的头部融合了麒麟等臆造动物的特征,前肢处翅膀向上扬起,马的前后鬃毛在风中高高抛起,四肢呈“一”字形,大有威武奋发、一跃千里之气势。
这件金翼兽饰出土于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属于两汉时期文物。阿尔泰山脉矿产资源丰富,自古便以出产黄金而闻名于世,在《魏书》《周书》等古代文献、典籍中,阿尔泰山脉被称为“金山”或“金微山”。至今,民间还流传着“阿尔泰山七十二道沟,沟沟有黄金”的说法。丰富的黄金矿产资源为阿尔泰山脉黄金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金翼兽饰的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了黄金制造的锤揲及錾刻工艺。据考古专家推测,金翼兽饰是在将金箔锤揲出基本形态后,使用錾刻工艺进行二次细节加工,在极薄的金箔上錾刻出精细纹样的工艺,在阿勒泰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实属少见。而金翼兽饰做工十分讲究,从马微微闭眼的俏皮神情、四肢灵动的跳跃以及可以细数过来的鬃毛,都可见当时阿勒泰的铸金工艺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
金翼兽饰的造型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马文化在新疆历史悠久,尤其是西域马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记载颇多,有关马的文物也比比皆是。比如在新疆保留至今的岩画中就能找到大量与马有关的画面,这些蛛丝“马迹”,不仅说明马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还是勇敢、自由、财富的象征。聪慧的先民还把马的形象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或是镶嵌在古代男子腰间的配饰、或是点缀妇女服饰上的装饰、或是成为孩子脖子上的挂饰……
金翼兽饰最能代表阿勒泰的特点,纯金的质地,寓意“金山”,“骏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阿勒泰由来已久的马文化,金翼兽饰出土为汉代,纹样融合东西方文化元素,正好也印证阿勒泰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处。2021年5月18日,阿勒泰地区博物馆新馆隆重揭牌,金翼兽饰被选为馆标。
这些珍贵文物不仅是阿勒泰地区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阿勒泰地区的辉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