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题三义塔》:一笑泯恩仇的艺术魅力
鲁迅《题三义塔》:一笑泯恩仇的艺术魅力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鲁迅先生的《题三义塔》。这首诗创作于1933年6月,背后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一只鸽子引发的诗篇
1932年2月,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作为“服务团长”来到中国,参与救援战争中的受伤者。在上海郊外的三义里战乱废墟中,他发现了一只因饥饿而飞不动的鸽子。出于怜悯,西村博士将这只鸽子带回日本,取名“三义”,精心喂养。
然而,这只鸽子最终还是因遭遇黄鼠狼袭击而死亡。为了纪念它,西村博士与当地农民在日本共同修建了一座塔——三义塔。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敬仰,西村博士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表达了中日两国友好的愿望。
《题三义塔》的诞生
收到西村博士的来信和画作后,鲁迅先生深受感动,挥毫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的诗篇: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一笑泯恩仇”的深意
这句诗不仅是对西村博士仁慈行为的赞美,更蕴含着鲁迅先生对和平与友好的深切渴望。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鲁迅先生用这句诗表达了即使历经劫难,人们依然能够以宽容和理解化解仇恨的美好愿景。
艺术魅力与历史回响
“一笑泯恩仇”这句诗,以其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成为了后世广为传颂的名句。它不仅被用于个人间的和解,更被引用在国际关系中,成为和平与友好的象征。
1980年,邓小平在一封信中亲笔书写了这两句诗,送给国民党元老陈济棠之子陈树柏,表达了对海外国民党人摒弃前嫌、共同致力于统一祖国的深切期望。这一举动,再次证明了这句诗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结语
“一笑泯恩仇”,这简单的六个字,凝聚了鲁迅先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和平的永恒向往。在当今这个充满纷争的世界,这句诗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过去有多少恩怨,只要我们愿意放下成见,相视一笑,就能重新开始,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