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动物博物馆:珍稀标本里的濒危物种保护故事
国家动物博物馆:珍稀标本里的濒危物种保护故事
2024年6月,国家自然博物馆推出“自然乐章——国家自然博物馆2022-2023年新增馆藏精品展”,一批珍稀濒危动物标本首次亮相,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奇妙,更引发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思。
珍稀标本展现自然之美
在“自然乐章”展厅,一个生动的捕猎场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狮子纵身一跃,利爪紧扣原驼脖子,原驼满脸惶恐,后肢几乎直立起来,全身肌肉紧绷,意图摆脱这突如其来的死亡威胁。这个美洲狮捕猎原驼的组合标本,生动地展示了野生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生存状态。这两件标本均来自南美洲智利,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是非常珍贵的物种。
另一件引人注目的标本是来自刚果的霍加狓,这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它的外形结合了羚羊、马和长颈鹿的特征,科学研究证明,它是长颈鹿唯一的尚未灭绝的近亲。此外,展览中还有中华秋沙鸭、蓝后皱盔犀鸟、尼罗河巨蜥、圆盾大袋鼠等珍稀物种标本首次展出。
濒危物种保护的警示
展览中的许多物种都面临着生存威胁。例如,中华秋沙鸭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1000多万年,被誉为“鸟中的大熊猫”。虽然近年来其种群规模略有扩大,但仍属于濒危物种。这些珍贵的标本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更是对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警示。
博物馆的保护与科普使命
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玉光表示,标本是讲述科学故事的基础。通过展示这些珍稀物种,博物馆旨在让公众了解物种本身的信息,同时警示社会各界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国家自然博物馆馆藏规模已达40.16万件,2023年征集展藏品25126件(套)。新馆建设工作正在进行,未来将通过更多样的方式扩大展藏品的种类和数量。
科普教育助力生态保护
除了展示标本,国家动物博物馆还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推动濒危物种保护。例如,2024年11月,《飞吧!鸟中王者:听中国猛禽讲它们的故事》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发布。这是国内第一本讲述中国猛禽科普和保护的原创绘本,以风趣易懂的手绘和漫画形式全面介绍猛禽科普、猛禽保护以及中外文化中的猛禽意义和价值。
2024年3月,沧州育红小学制作的《蝶海逐浪》非遗绒花蝴蝶展墙入驻国家动物博物馆。展墙以非遗绒花工艺制作的蝴蝶为主题,按照仿真标本制作,整幅作品涉及52个蝴蝶种类,200多只绒花蝴蝶。这一珍贵展品将永久收藏于馆内。
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表示,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科普教育事业的推广与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科普教育更加深入地发展下去。
通过展示珍稀濒危物种标本和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国家动物博物馆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更激发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在这个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时代,这样的努力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