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安徽黄山西递村:历史文化的瑰宝
探访安徽黄山西递村:历史文化的瑰宝
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有一座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的千年古村——西递村。这里不仅保存着300多幢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更传承着独特的徽文化,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历史渊源:千年古村的时光印记
西递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我国首批五A级旅游景区。
建筑特色:徽派建筑的典范
西递村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保存有140多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古民居以白墙黛瓦为主要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韵味。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胡文光牌坊群和赵家大院。胡文光牌坊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五座牌坊,分别为“恩荣”牌坊、“圣旨”牌坊、“敕命”牌坊、“诰命”牌坊和“御赐”牌坊。这五座牌坊均为表彰胡文光及其家族的功绩而建,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赵家大院则是西递村最大的民居建筑,也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整个建筑群由三进四个庭院组成,布局严谨,雕刻精美,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
文化内涵:邻里和睦的徽州智慧
西递村的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最值得一提的是“作退一步想”的邻里和睦之道。在西递,“退”字内涵深远。清代西递人胡文照修缮祖居“大夫第”时,为方便路人行走,避免擦碰纷争,主动将正屋墙角削去三分、临街阁楼后退一步、门额题写“作退一步想”。这处景点也成为徽州“谦让和合,息纷止争”文化的实物见证。
西递镇深入挖掘徽文化中的“德治”因子,精心打造“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并将该方法运用到基层治理和旅游景区服务中。西递镇将大夫第偏厅“桂馥庭”打造为“作退一步想”工作室,提炼“听、理、劝、借、退、和”六字调解法,处理各种矛盾、纠纷。自2018年以来,西递镇运用“作退一步想”工作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73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9.78%。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还将该工作法应用到消费维权工作中,打造无忧旅游消费环境,提升了游客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保护与开发:传统村落的现代转型
近年来,西递村在保护与开发中找到了平衡点。2001年6月25日,西递村古建筑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便包括西递村最大的祠堂——敬爱堂。站在堂前,可见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上庭梁上悬挂彩灯,中门樱花枋上高悬“敬爱堂”楷书匾额,古朴粗旷。
1991年,39岁的胡晓雯成为敬爱堂的文保员。从到岗起,她几乎天天守在敬爱堂,向游客介绍景点,尽巡查、防火、管理之责,一晃已是33个春秋。作为西递村村民、同时也是敬爱堂的守护者,她每天七点开门,巡查、防火、管理、修复。33年如一日,胡晓雯照护着敬爱堂的每一个角落,对木柱、房梁等各个部分进行全方位的细致检查,从不间断。无论是外界的刮风下雨,还是自身的头疼脑热,胡晓雯始终身处文物安全巡护的第一线。
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西递村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通过发展民宿、研学等新业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2021年,黟县西递村获评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截至目前,全国仅有八个乡村入选。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发展:从“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到国际旅游目的地
西递村的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23年,西递村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亿元。高品质的民宿、丰富的文旅活动、创新的旅游产品,让西递村不仅成为国内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
西递村的成功经验表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可以完美融合。这座千年古村,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