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沙群岛:南海丝绸之路的深海遗珍
揭秘西沙群岛:南海丝绸之路的深海遗珍
2022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勇士"号正在执行第500潜次任务。当潜水器下潜至南海1500米深处时,母船驾驶室里的水声通信系统忽然传来潜航员的惊呼:"发现大片陶罐!""数以万计!"
这一偶然发现,揭开了中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
西沙群岛:海上丝绸之路的明珠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乃至欧美各国的海上交通要地,这里见证了千年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惊世发现:两艘明代沉船
经过进一步调查,考古队确认了两处沉船遗址,分别命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二号沉船。这两处遗址不仅是中国首次在1500米深海发现的明代沉船,也是世界级的重大考古发现。
一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距离三亚约150公里。遗址由核心区、环形散落区和条形散落区组成,核心区为船体和大量堆叠有序的陶瓷器、铁器等构成的堆积,长约37米,宽约11米,堆积最高处与最低处高差约3米。考古队员从一号沉船遗址提取出水文物543件(套),代表性器物有青花碗、盘、碟、罐、玉壶春瓶,红绿彩碗、盘、杯,珐华梅瓶、罐,素三彩鹤形壶、象形壶、螺形壶等。
二号沉船遗址位于一号沉船遗址东北约12海里处,核心区为大量排列整齐的原木堆积,长约21米,最宽约8米。从二号沉船遗址提取遗物36件,主要有原木,青瓷碗、罐,青花瓷碗,酱釉陶罐、瓶,蝾螺壳,鹿角等。
考古新突破: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完美结合
此次考古调查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重大意义:实证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这两艘沉船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为航线航路、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
未来展望:深海考古的新篇章
此次发现只是一个开端。随着深海科技以及装备的研发和进步,未来深海考古必将取得更大成果。这些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秘密,展现中国古代航海和贸易的辉煌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