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一座因水而兴的千年酒乡
濉溪:一座因水而兴的千年酒乡
濉溪,这座位于淮河左岸的小城,因濉河与溪河交汇而得名,自古以来便以发达的水系和繁荣的酿酒业闻名。从春秋时期的铚邑到如今的濉溪,这片土地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更见证了“七十二坊争雄”的酿酒盛景。本文将带您走进这座被誉为“酒乡煤城”的濉溪,探寻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濉溪镇(又叫口子镇)地处淮河和黄河之间的黄淮平原,古代曾在此设立漕运码头,商贩云集,贸易发达。自春秋时期的铚邑到如今的濉溪,在这片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土地上,先后涌现了春秋政治家华元、秦相蹇叔、东汉桓谭、魏晋嵇康等风流千古的人物。
濉溪酿酒历史同样悠久,始于春秋,兴于隋唐。公元605年,隋唐大运河首期工程通济渠开掘,在古睢水之白沟水口(今濉溪柳孜古镇)设漕运渡口,集市商业日盛,“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宋、金时期,濉溪已开始大量产酒。元代时更是全国酿酒业的中心之一,此地还设立了“酒监”。
明清至民国时期,濉溪酿酒业因大运河的便利发展迅猛,所产之酒,通过水路,运销南北,由此也出现了“七十二坊争雄”的繁荣景象。明万历年间,濉溪酿造作坊多达20余家。相山隐士任柔节写诗“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赞美濉溪美酒。《重兴古睢书院记》的碑文中记载,光绪年间重建被兵祸毁坏的古睢书院时,全城的捐款单位中有一半都是酿酒作坊。
后来,国营濉溪人民酒厂成立,1970年淮北设市,酒厂一分为二,各自发展成为淮北市口子酒厂和濉溪县口子酒厂。直至1997年,在政府主导下,两家酒厂合并,安徽口子窖集团由此诞生。
2018年,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被发现,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酿酒遗址,也是整个淮河流域首次考古发现此类遗址。经发掘,遗址中清理出了灶锅、储水池、制曲房、曲池、晾堂,以及近40余处发酵池、 5口水井、10余条排水沟等,还出土酒坛、酒杯、酒瓶等遗物700多件。此外,酿酒流程中的制曲、拌曲、踩曲、润料、拌料、蒸煮糊化、摊凉、加曲、堆积、入窖、出窖、蒸馏、勾陈等工艺,都能在这处遗址中找到可依托的遗存,足见当时濉溪酿酒产业的兴盛。
濉溪之所以能成为“酒乡”,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濉溪地处淮北平原,以横穿平原中部的古隋堤宿永公路为界,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区,南部为古老河湖相沉积平原区。由于是黄土沉积物覆盖,遇到汛期时河流决口,土岭间排水不畅,便会形成积水,所以濉溪当地也有“十八湖”之称。
濉溪境内有9条河流,加之淮河流域夏季暴雨频发,形成了濉溪水系缠绕、别具水乡风格的城市特征。丰富的水资源不仅为粮食种植提供了灌溉水源,也让濉溪被誉为“中原粮仓”。小麦是濉溪重要农作物之一,常年种植小麦高达200多万亩,是全国重点产粮大县。濉溪还是淮北市湿地面积最多的辖区,湿地对当地气候、空气、水循环,以及物质循环降解污染、吸收二氧化碳等起到了调节作用,改善了当地空气质量和水体质量,让濉溪拥有了酿酒的纯净环境。
濉溪每年6-7月的梅雨季节,为酿酒制曲提供了黄金时期。雨热同期、高温高湿的气候,为酿酒微生物的代谢提供了绝佳的环境。盛夏时节制作独特的超高温大曲,曲坯最高温度可以升至65℃以上。这样的超高温大曲呈现出深褐色,霉菌是其中的优势菌群,可以在酿造过程中为酒体带来浓厚的焦香、糊香等复合风味。
安徽名酒口子窖就诞生于这样的酿造福地。2002年,口子窖被评为中国首个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兼香型白酒品牌;2005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被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品牌,并率先通过“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认证。2010年,口子窖荣获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兼香型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正式成为兼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制定者”,开启了兼香型白酒发展的新篇章。目前,在整个安徽白酒版图上,口子窖酒以51亿元(2022年)规模排行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