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如何跳“赛博秧歌”?探秘宇树科技的创新之路
机器人如何跳“赛博秧歌”?探秘宇树科技的创新之路
2025年春晚舞台上,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机器人以精湛的舞技演绎了东北秧歌,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这一创新表演背后,是宇树科技多年来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持续探索与突破。
在2025年春晚的舞台上,一群人形机器人以其独特的舞姿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些机器人不仅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挥舞着红手绢,更以流畅的动作呈现了东北秧歌的韵味,这一切的实现源于杭州宇树科技的深厚技术积累和创新努力。节目《秧BOT》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指导,16个BOT(机器人)与16位舞蹈演员默契配合,展示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宇树科技自2016年成立以来,在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2023年推出的双足人形机器人H1,更是在复杂地形下展示了出色的运动能力。此次春晚上的表演再次验证了其技术力量与创新设计的结合。
这批机器人被称为宇树H1“福兮”,总共有19个关节,为了达到完美的动作效果,工程师们在每条手臂上增加了额外的关节,提高了机器人的灵活性和动作精准度。张阳光,作为宇树科技的一名工程师,介绍说,为了让机器人能够自然地转手绢、抛掷和收回手帕,团队特别设计了一个复杂的控制算法,并进行了长时间的仿真测试,以确保每个动作在舞台上能够流畅执行。
除了动作设计,程序的开发也是一项高度复杂的任务。节目团队使用了一套从视频中直接生成机器人动作的AI程序,这使得舞蹈演员在镜头前的每个细微动作都能被精准捕捉并转换为机器人可以执行的指令。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机器人的舞蹈表现力,也展示了AI在实际应用中的强大能力。
在展示手绢动作时,设计团队利用黑色袖套进行巧妙的视觉设计,使得机器人在转手绢时产生了悬念与惊喜。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考虑到观众的视觉体验,让传统的秧歌表演有了新的活力。
张阳光表示,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机器人必须能够与人类舞者紧密配合,因此他们制定了超过130个舞蹈动作的技术方案,并进行了多次模拟测试。每个动作的节奏、韵律的变化都被精细到毫秒,这种极高的准确性使得机器人能够在直播时以出色的表现赢得观众的掌声。
为何宇树科技要在春晚这一特殊时刻让机器人跳舞?这不仅是一个科技展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刘惠子,春晚舞蹈类节目的负责人,强调这个节目的使命感,与以往的机器人表演不同,他希望这次的展示能够展现中国机器人领域的先进水平。工程师们为了不削弱表演的艺术感,提出的每一个动作设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站在全球机器人创新的前沿。根据《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将初步建立。这次春晚的表现,不仅是技术的突破,也是文化的传承,展现了科技如何为传统艺术赋能。
总之,宇树科技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艺术探索,让机器人在春晚的舞台上不仅仅是工具,更成为了情感表达的载体。这次的“赛博秧歌”表演,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也让我们意识到科技与传统文化可以如此完美地结合,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这一角度看,机器人对于未来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是深远而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