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稽中遗址重大考古发现:首次确认越国大型建筑基址
绍兴稽中遗址重大考古发现:首次确认越国大型建筑基址
2024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浙江绍兴稽中遗址的考古发现赫然在列。这一发现不仅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了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的存在,更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演变和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重大发现:越国王都重现天日
稽中遗址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塔山街道稽山中学北侧,是一处战国两汉时期的高等级建筑遗址。自2023年9月启动考古发掘以来,已累计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揭露大型高等级建筑基址、各时期水井、马坑、灰坑等遗迹8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上千件。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国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考古人员发现了多组建筑基础,包括由方形立柱、长方形垫板及垫板下圆木组成的基础,以及由多条圆木横纵间隔叠压的筏状基础。这些基础结构规模宏大,东西长约48米、南北宽约36米,体现了越国人在湿地环境下创造的有效防止建筑沉降的营建方式。
文物出土:见证历史的珍贵遗存
遗址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包括原始瓷杯、黑陶豆、青铜器、铁器等。其中,最令人兴奋的是“山阴丞印”封泥和“会稽郡壁”铭文砖的发现。封泥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盛行于战国至汉魏时期,而“山阴丞印”的发现表明这里与汉代山阴县官署密切相关。“会稽郡壁”铭文砖使用了楷体字,早期一般为皇宫所用,这进一步证实了遗址的高等级性质。
此外,遗址还出土了一枚珍贵的木刺,长约20厘米、宽约4厘米,正面有汉隶体墨书“弟子會稽张龍 诣门下 山隂字伯龍”。这是遗址中首次出土带有“会稽”“山阴”地名的文物,为研究会稽郡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考古意义:填补历史空白的重要发现
这一发现填补了绍兴考古多项空白,解决了古城内无越国时期遗存的遗憾。相关遗存距今约2500年,与文献记载的勾践建都历史时间相吻合,为探寻越国都城格局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表示,稽中遗址的发现将2500年前的越国都城建筑清晰地呈现于今人眼前,实证了春秋晚期越国都城就在绍兴。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吴越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城市布局都具有深远意义。
考古背后: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源于稽山中学的改扩建工程。2023年9月,施工过程中发现大型木材,随后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介入调查。考古团队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由于遗址的重要性,考古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为保障学校的改扩建工程,考古人员经常加班加点,甚至春节期间也在工地坚守。
绍兴稽中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的资料库,更为研究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这一发现再次证明,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当之无愧,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继续为世人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