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健康公平:全球卫生领域的焦点
残疾人健康公平:全球卫生领域的焦点
根据联合国最新数据,目前全球约有7.8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10%)患有某种形式的残疾。这一庞大的群体面临着诸多健康不公平现象,不仅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还阻碍了他们获得应有的卫生服务。残疾人健康公平已成为全球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健康不公平:残疾人面临的多重挑战
在医疗领域,残疾人面临着系统性的不公平待遇。一项来自《西北医学》的研究显示,超过25%的美国成年人生活在某种形式的残疾中,而医疗课程却常常将残疾视为问题,而非需要理解和尊重的多样性。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医生的态度,也直接导致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下降。
医疗机构的设施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公平。许多医院的建筑设计并未充分考虑无障碍通行的需求,导致患者在就医时面临巨大的不便。例如,轮椅使用者可能无法进入某些诊室,盲人患者可能难以找到正确的检查室。
更为严重的是,医务人员的偏见和歧视直接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研究显示,许多医生在面对残疾患者时,可能会潜意识地将其视为“问题”,而非需要理解和支持的个体。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医生的判断,也可能导致患者在就医时感到被轻视或不被重视。
全球行动: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面对残疾人健康不公平的挑战,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纷纷采取行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巴西政府推出了“无限制新生活”计划,将在未来几年投资约65亿雷亚尔(1美元约合5.7雷亚尔),用于实施保障残疾人权利、增进社会包容的95项行动。这些行动包括建立巴西国家手语翻译中心,提供24小时手语翻译;对6.3万名特殊教育教师和10.6万名特殊教育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实施残疾人领导力培训计划等。
新加坡则注重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和教育体系的优化。2022年,新加坡公布了第四个提高残障服务水平的总蓝图——2030年总蓝图,致力于在残疾人独立生活、终身学习等方面加强部署。新加坡交通部和陆路交通管理局选取了10个有较多视障居民的市镇,计划在这些市镇的300多个斑马线处安装可发出声响的交通信号灯。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和建设局要求建筑大厦业主在翻新时确保大楼有基本的残障友好装置。
德国则在残疾人就业和技能培训方面走在前列。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德国约有208万名残疾人工作在不同岗位上,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4.53%。德国法律规定,凡是超过20人的用人单位,都有义务为残疾人提供至少5%的工作岗位。德国残疾人职业培训制度比较完善,各个培训学校设置的专业众多,包括电脑技术、机械制造、印刷、缝纫等。
纽约模式:社区层面的最佳实践
在推进健康公平方面,纽约的经验值得借鉴。纽约市发起了“HealthyNYC”运动,旨在减少慢性疾病,并改善纽约人的健康和寿命。纽约州也获得了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的批准,作为他们医疗补助计划豁免的焦点来解决健康公平问题。
纽约的健康公平倡议涵盖了多个层面:
- 与卓护医疗中心(ACPNY)合作,确保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社区获得与较富裕地区相等的高质量护理
- 在服务欠缺的社区设立14个安保社区关怀中心,提供免费的一对一支持和各种身心健康主题的小组规划
- 所有商业和公共部门产品都荣获美国质量保证委员会的健康公平认证
- 成立专门的社区参与团队,举办各类活动以吸引难以接触到的社区成员
纽约模式的成功在于其数据驱动的精准干预策略。通过收集和分析慢性病患病率、初级保健医生就诊频率、年龄、残疾、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需求等数据,纽约能够精准识别社区的具体需求,并据此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此外,纽约模式还强调跨部门合作和社区参与。通过与医生、社区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密切合作,纽约成功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健康公平推进体系。这种模式不仅关注医疗本身,更重视文化、背景以及医疗和社会需求的综合考量,真正实现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公平改善。
残疾人健康公平是一个全球性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从巴西、新加坡、德国的国家层面行动,到纽约的社区层面实践,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解决方案。然而,要实现真正的健康公平,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创新。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公平、可持续的世界,充分保障残疾人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