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运动助你培养积极心态
教育部发文:运动助你培养积极心态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以体强心,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的作用。这一政策的出台,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关注。
运动如何改善心理健康?
科学研究表明,运动不仅能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也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殷莉介绍,身体运动可以刺激青少年的肌肉状态和大脑,激活情绪,最终在人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构建良性循环。
运动不仅能够激发和促进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反应速度等,还能促使身体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提升情绪状态,进而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运动中,肾上腺素分泌量会持续增加,这对于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
不同运动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境和情绪,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可以有效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 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自信心,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力量练习可以让青少年不断突破自己,通过努力和坚持获得更好的成绩,提高自信心。
- 团体运动: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更多的社交支持和情感联系。
- 对抗性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竞争激烈的项目,能增强青少年的应变水平和抗压能力。
面对不同负面情绪,体育运动的调节作用也会不同。焦虑不安时,可以选择瑜伽、游泳等抗压运动,让肌肉放松,有助于平静神经系统;愤怒焦躁时,可以选择消耗性强、节奏稍快的体育锻炼;抑郁悲观时,参加集体性的体育项目、跑步等有氧运动,可以较好缓解青少年状态。
如何科学运动?
专家建议,青少年每周锻炼三到五次,每次45分钟左右较适宜。运动不仅能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还能增强自信心,提供社交互动的机会,帮助人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压力。
实际案例
今年高二的董袁飞在周末和朋友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太过瘾了,大家都很期待每周末的运动时间,有时候是篮球,有时候是羽毛球或游泳,能用一整块时间参与体育运动‘换换脑子’,很解压很开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特聘研究员魏高峡表示,“青春期既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大脑高速发展的关键期,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健康问题。”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水平,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还有助于儿童青少年舒缓压力、改善负面情绪,是促进学业表现的有效方式。
结语
运动不仅能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还能增强自信心,提供社交互动的机会,帮助人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压力。让我们一起动起来,在运动中找到快乐和自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