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600年:揭秘观音造像的千年变迁
故宫600年:揭秘观音造像的千年变迁
2020年,故宫博物院迎来其600周年华诞,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展览活动相继推出,其中关于观音造像的专题展览尤为引人注目。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历代观音造像精品,更揭示了这一佛教艺术瑰宝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轨迹。
从晋代到明清:观音造像的艺术变迁
观音菩萨作为大乘佛教的重要菩萨之一,其造像艺术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从早期的男性形象到后来的女性化特征,从简单的造型到复杂的装饰,这一变迁过程不仅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发展,更折射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晋代至隋唐: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
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开始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观音造型为男性,面部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深高隆与额齐平、耳长齐肩、头戴宝冠,宝冠上主要是花髻,是贵族富人的装饰,此外还有发髻冠,化佛冠,冠两旁装饰犹如翅膀的宝僧,袒上身,颈部有悬铃的圆领式,胸部挂璎珞和作为两蛇形的饰具两臂着钏,下着羊肠大裙。
到了隋唐时期,观音造像开始出现明显的女性化特征。隋到唐初阶段观音造型面部丰圆适中,方额突出,依然以男性形象为主,但开始逐渐演化出女性形象,发冠样式有低花瓣式、高发髻,宝冠上还有双带下飘,身上的璎珞精细复杂,有的代替披帛,有的披帛仍至脚部再交叉上卷,有的披帛还由两肩下垂横于胸腹之间两道,但是仍可以看出裙带如绅的样子,这时雕刻技法也由南北朝晚期的直平刀法发展为向下凹入的新圆刀法来表现衣纹。
盛唐时期是观音造像艺术的巅峰。这一时期的观音造像不仅造型更加优美,而且更显世俗化,展现出青春活力与迷人魅力。观音日益女性化,面部圆深、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式高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
宋元明清: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宋代的观音造像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服饰更为复杂,面部刻画更加精致。宋代木雕水月观音像 荷兰国立博物馆藏
辽代的观音造像则继承了盛唐时期的风格,但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 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
金代的观音造像虽然也承袭了宋辽风格,但略显繁琐,表现出一定的颓萎气息。金代木雕水月观音坐像
元代的观音造像则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既有印度化特征,又与唐代风格有所继承。元代观音坐像 弗利尔美术馆藏
明清时期的观音造像则更加世俗化,注重细节刻画,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明代木雕菩萨坐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清代的观音造像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世俗元素,服饰装饰更加华丽。清 黄杨木雕如意观音像
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汉化之路
北魏时期是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大力推崇佛教,不仅将其定为国教,还在多地开凿石窟,建造佛像。
北魏早期的观音造像仍保留着印度和西域的风格,菩萨头绾高髻,戴冠,上身袒露,下着裙装,肩搭帔帛。早期的飞天是穿裙露足的,之后漸漸變為長裙飄舞,包裹雙足。單尊銅造像題材以佛坐像和觀音立像為多見。太和十八年,北魏遷都至洛陽,漢化的風潮明顯地反映在佛像造型上。這一時期的佛像面相清瘦,大衣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式外,還開始流行南朝文人士大夫穿的褒衣博帶式,大衣內著僧祇支和裙,下部衣褶層層重疊。菩薩像雖仍袒露上身,但是所戴飾物增多,帔帛更為寬肥,形式唯美,漢風濃厚。
唐代:观音造像的鼎盛时期
唐代是观音造像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观音造像不仅在艺术风格上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在细节处理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在唐代,观音造像开始从男性形象转向女性形象。这一转变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武则天时期,女性地位提升,信佛女性增多,观音像逐渐演变成女性形象。在唐人的审美观下,观音像多体态婀娜多姿、美丽大方。
四川博物院藏的唐观音菩萨石头造像,其面部丰满,鼻梁直挺,鼻翼饱满,双眉弯曲似柳叶,双眼丹凤而微合,上嘴唇略厚于下嘴唇且微微上翘,给人一种微笑的感觉,整体容貌慈祥、端庄,被誉为“东方美神”。
旅顺博物馆收藏的唐代木雕彩绘观音立像,其造型纤细优雅,左手自然下垂,右手向上弯曲,与优美的身姿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轮廓,展现了唐代艺术的静态美中细微的神态变化。
唐代的观音造像不仅在艺术风格上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在细节处理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例如,铜观音菩萨立像以观音为中心,左右各附一观音,中心观音无身光,帔巾、飘带为透雕,周围菩萨身后附桃形头光,与身光、菩萨合铸一体。这种复合式造像构思精妙,主次分明,富于变化,是唐代造像的精品之作。
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
观音造像艺术的变迁,不仅是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华文化包容性与创新性的体现。从早期的印度风格到后来的本土化特征,从简单的造型到复杂的装饰,这一演变过程展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智慧。
观音造像的变迁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从最初的男性形象到后来的女性化特征,从简单的造型到复杂的装饰,这些变化都体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观音菩萨从一个勇猛的男性形象,逐渐演变成一位慈祥的女性,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佛教对女性地位的尊重,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母性、慈悲与智慧的崇尚。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些珍贵观音造像,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们见证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体现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这些造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