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老成都的时光印记
宽窄巷子:老成都的时光印记
成都的宽窄巷子,是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它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的街道组成,总面积约32公顷,包含约70座传统四合院落。这里不仅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还被誉为“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和“成都新十景”,并多次获得四川最美街道等荣誉。
历史变迁:从满城到现代景区
宽窄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718年,年羹尧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专驻满蒙八旗官兵。当时,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
新中国成立后,将房子分配给了附近的国营单位用来安置职工,文革时期又对房屋进行了重新分配。20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在保护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
建筑特色:中西合璧的川西民居
宽窄巷子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整个区域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街道组成,呈“鱼脊骨”形分布。这种布局形式便于街道居民自发式管理,奠定了安静、悠闲的生活基调。
宽窄巷子原有70多座院落、300多间房间。如今老城墙、金水河等已经消失。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这条清代街区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历史,其建筑风格兼具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宽窄巷子面积为479亩,核心保护区108亩。
传统文化:老成都的生活方式
走进宽窄巷子,仿佛穿越回了老成都的时光。在这里,你可以体验最地道的成都生活方式。找一家茶馆坐下,要一碗盖碗茶,听着耳边传来的川剧唱腔,感受成都人的悠闲生活。
除了茶馆文化,宽窄巷子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活动。在井巷子,你可以看到各种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成都小吃,如龙抄手、锅盔、糯米团子、麻小、串串香等。
现代活力:传统与时尚的融合
虽然宽窄巷子保留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但它并不是一个“死”的博物馆。相反,这里充满了现代活力,是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
在宽巷子,你可以看到中国李宁城市主题概念店,门店外观采用中式榫卯结构,阐释着“悠然竹林”的意蕴。在窄巷子,提档升级的成都三联韬奋书店推动城市人文空间与艺术融合;在蓉槿荟的小楼里,游客闲坐品茗,尽享川菜本味。在井巷子,“十二月市”主题街区满是经典美食、国潮非遗特色业态,彰显地方传统文化特色,让游客直呼“巴适”。
为民服务:74年的坚守
宽窄巷子不仅是游客的打卡地,更是当地居民的家园。黄瓦街派出所自1950年成立以来,一直守护着这片区域。派出所民警们坚持“巷子可以窄,但为辖区群众服务的思路要宽”的理念,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民生问题。
从廖建文警官解决井巷子2号院的垃圾问题,到陈海波警官帮助老人解决空调滴水的困扰,再到何林轩探长快速破获辖区内的盗窃案件,黄瓦街派出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服务的精神。
成都的宽窄巷子,是一条穿越时空的巷子。它承载着成都的历史记忆,也见证着成都的现代发展。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最地道的成都味道,也可以体验到最时尚的都市生活。这,就是宽窄巷子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