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期间打卡宽窄巷子,感受老成都韵味
大运会期间打卡宽窄巷子,感受老成都韵味
成都大运会期间,宽窄巷子成为游客必打卡地之一。这里不仅承载着300年的历史兴衰,还融合了北方四合院和川西民居的独特风格。从清朝驻兵到民国时期,再到如今的特色街区,宽窄巷子见证了成都的历史变迁。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地道的成都小吃如兔头,体验老成都的生活场景,还能感受到浓厚的休闲文化氛围。无论是宽巷子的老茶馆还是窄巷子的小资情调,都能让你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历史沿革:从满城到特色街区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的街道组成,总面积约32公顷,包含约70座传统四合院落。这里不仅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还被誉为“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和“成都新十景”,并多次获得四川最美街道等荣誉。
宽窄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718年,年羹尧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专驻满蒙八旗官兵。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新中国成立后,将房子分配给了附近的国营单位用来安置职工,文革时期又对房屋进行了重新分配。20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在保护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
文化价值:独特建筑风格与休闲文化
宽窄巷子是成都休闲文化的象征,融合了北方胡同与川西民居的特点,展现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它不仅记录了清末民初的历史变迁,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成都历史的重要窗口。
宽窄巷子的建筑布局体现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街道在形制上属于北方胡同街巷,其主要特色为“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这种格局形式便于街道居民自发式能管理,奠定了安静、悠闲的生活基调。宽窄巷子由营房宿舍慢慢与川西民居融合为一,民居内苛具有川西风格的庭院形态也基本保留,建筑构件如窗扇、雀替垂花柱等从细节上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
主要景点与特色体验
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这条清代街区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历史,其建筑风格兼具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宽窄巷子面积为479亩,核心保护区108亩。
- 恺庐:清代嘉庆年间的代表性四合院建筑,现为集文化、艺术与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 小洋楼: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的独立住宅,体现了巴洛克式和欧洲古典特色。
- 三联韬奋书店:以文学、社科、艺术类书籍为主,店内装潢充满川西民居风情,并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美食方面,游客可以品尝到龙抄手、锅盔、糯米团子、麻小、串串香等成都地道小吃,还能体验春丽冒烤鸭、听香·老公馆川菜等知名餐厅的美食。
商业与文化平衡
尽管宽窄巷子因商业化受到一定争议,但其在传承历史文化与满足现代需求之间做出了积极探索,努力让这座古老街区焕发新生。
在游览时,建议从宽巷子开始,依次游览窄巷子和井巷子,感受浓厚的艺术氛围。交通方面,地铁4号线直达,多条公交线路覆盖,自驾可停至附近地下停车场。
总之,宽窄巷子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为成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值得每一位游客深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