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考古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欣赏
陕西考古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欣赏
陕西考古博物馆是中国首家考古专题类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20万余件文物标本。博物馆以“考古圣地华章陕西”为主题,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个部分,展示了陕西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蓝田人头骨化石
1963年和1964年,在蓝田陈家窝和公王岭两地分别发现古人类下颌骨和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陈家窝蓝田人”和“公王岭蓝田人”。古地磁等测年数据显示,“陈家窝蓝田人”生活在距今65万年前,而“公王岭蓝田人”生活在距今115万年前。公王岭头骨化石是迄今为止东北亚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与人类化石共存的还有一些旧石器,在全球人类演化与石器技术发展研究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仰韶文化珍品
镂空人面覆盆形器2008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这种“镂空人面形”的器物极为罕见,在全国仅发现了两件,另外一件是2003年出土于山西吉县沟堡遗址的“人面形筒状器”,属于仰韶中晚期文物。
石峁遗址文物
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距今约4000年左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这个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300年。
商周青铜器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牺尊造型是综合多种动物形象的瑞兽。头部似食草动物,头上两柱形龙角之间有一对尖状鹿角相互交错。尊身似鹿,两耳细长竖起。四肢刚健,但四足却长着食肉动物的利爪。臀、腹滚圆,小尾巴竖起。一对似鸟翼、又似鱼鳍或鬃毛,从下腹部和两腿弯处伸出。前腿直立、后腿蹬地做弯曲状,看姿势似乎要撒腿狂奔,又好像在祥和地俯视着什么。牺尊除腿部无纹饰外,其他部位布满夔龙纹、凤鸟纹、兽面纹、双身共首的蛇纹和窃曲纹等精美纹饰。
秦汉文物
秦始皇陵墓南侧“文官俑”陪葬坑中的文官俑的腰带上挂着两件文具,一件是小刀,一件是磨刀石。这是典型的文官形象,在这件陶俑的左臂和躯体之间,还有用来插竹简和简牍的小洞。在秦代时还没有纸,文字都写在竹简上,做文字记录的官员,毛笔一般在头上插着,他们在听指示时,将简牍从臂下拿出,开始做记录,写错了就用小刀刮掉,小刀用钝了,就用磨刀石磨一磨,他头上戴的帽子显示了他的爵位在八级以上,他代表了政府的管理机构,这就是最早的“公务员”。
唐代文物
2001年11月至2002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新校区基本建设,在施工区域内发掘清理古墓葬186 座,其中唐墓140余座,规模最大的一座墓主人叫李倕。李倕字淑娴,是唐高祖李渊五世孙女,曾祖为李渊的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祖为豫章王李亶,父为嗣舒王李津,是李津的第二女。李倕与时任皇帝李隆基应为平辈远亲。开元二十四年因难产去世,时年25岁。根据墓志,李倕生前居住在长安城胜业坊,其夫侯莫陈氏为北魏贵族后裔,去世时,其夫官至宣德郎,兼直弘文馆,是一个正七品官职。
李倕出身虽是皇室宗亲,但既非公主,也非县主,并无封号。所以她的墓葬、砖墓志及随葬陶俑规格较低。该墓葬未遭盗扰,随葬器物组合基本完整。虽然陪葬明器规格较低,但陪葬的实用器却非常奢华,如李倕的冠饰。
在李锤冠饰出土之前,出土的唐代之前凤冠不超过五件,而且大多都无法复原,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复原了的唐代女性冠饰,冠饰采用了铸造、捶打、鎏金、贴金、镶嵌、掐丝、金珠、平脱、彩绘等工艺,是唐代珠宝和工艺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和工艺水平,为考古学、艺术史和工艺研究等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冠饰修复完成重量800多克,整体高约32厘米、宽约16.5厘米。使用了金、银、铜、铁、玛瑙、珍珠、琥珀、玻璃、螺钿、贝壳、象牙、宝石、绿松石等各种材料十余种,其中小型金质饰件250余件,珍珠410余颗、绿松石千余等。凤冠的表面,镶满了直径为1毫米至1.5毫米的金珠,珠光圆润,排列有序,粒粒可数。这些零件之间穿插着金丝银线,在阳光下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光彩夺目。
另外还有近300处空位,可能镶嵌有绿松石或珍珠等。出土遗物还表明,冠饰用了大量的纺织品、羽毛、漆器。整体打包带回的石膏包内还出土了28件微雕尚未恢复原位,有琥珀和象牙两种。
除了头冠,身上的配饰也采用了相同的清理和复原方法。腰部配饰由72片鎏金青铜片组成,铜片做成三瓣花或四瓣花形的底座,先粘上羽毛,再嵌上宝石和珍珠,每一小组铜片之间用珍珠相连,组成网格形图案。
下身佩饰分左右两个组合,完全相同。应为长裙正面两侧的佩饰。由各种形式的金框宝钿饰件组成。右侧现存17组,左侧现存18组。
北宋文物
据考证,吕氏家族原为汲郡(即今河南卫辉市)人,后因其祖吕通赴长安为官,举家迁于现陕西蓝田县桥村定居。吕家世代官宦、书香门第,特别是“大”字辈成员在政界与文坛皆取得骄人成就。文献记载吕大临生于1044年,卒于1091年,字与叔,才气过人,志趣高雅,不恋科举,无心仕途,一生追求学术研究,特别对古器物学情有独钟,不但自己收藏,而且将前人零散书籍图录收集汇总,加以整编标注,成就《考古图》一书。
所以,吕大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金石学家,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先驱。
考古图共十卷,北宋元佑七年成书。著录公私所藏古代青铜器和玉器234件,每件器物均摹绘器形、款识,记录尺寸、容量、重量,并加以考证。其中对出土地及收藏处可考者加以说明,是现存最早且较为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开启后世金石著录体例,是宋代金石研究的重要著作。通行本有明泊如斋本、宝古堂本及清四库钱曾影宋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