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雌雄——从“双性基因”谈起
何以雌雄——从“双性基因”谈起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有性生殖的动物都有雌雄之分,性别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和生理结构上,还体现于性别特异性的行为表现。那么,动物们的雌雄之分是因何而定?本文将从"双性基因"出发,探讨动物性别决定的奥秘。
性别决定因素的多样性
性别决定机制在不同的物种中有很大差异,但可以大致概括为两种:遗传性别决定与环境性别决定(图1)。
图1. 代表性的动物性别决定机制
遗传性别决定指性别受遗传物质调控,主要由染色体组成决定个体的性别。例如,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性别决定系统为XX/XY,其中性染色体为XX的个体为雌性,而XY的为雄性,雄性为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不同)。Y染色体上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基因的表达使性腺发育为睾丸,否则性腺就会发育为卵巢[1]。
然而,并非所有的XX/XY性别决定系统都依赖于Y染色体的存在与否。以果蝇为例,其性别是由性染色体X的数量与常染色体(A)组数之比来决定的。当X:A=0.5(XY)时,个体的Sex lethal(Sxl)基因不表达,发育为雄性;而当X:A=1(XX)时,个体的Sxl基因表达,发育为雌性[2]。
除了XX/XY性别决定系统,还有鸟类的ZZ/ZW系统以及膜翅目昆虫(如蜜蜂和蚂蚁)的染色体倍性性别决定系统。在鸟类中,ZZ个体为雄性,ZW为雌性,因此后代的性别由雌性决定[3];在膜翅目昆虫(如蜜蜂)中,性别决定取决于个体的染色体组数量。未受精的单倍体卵子会发育成雄性,而受精后的二倍体则发育为雌性。
环境性别决定中一个常见的因素是温度。在所有鳄鱼,以及大多数龟类和蜥蜴中,性别的决定取决于关键发育阶段的温度。以著名的入侵物种巴西红耳龟为例,在温度敏感的胚胎发育阶段,当环境温度低于28度时,所有胚胎都会发育为雄性;而当温度高于31度时,所有胚胎会成为雌性。在中间温度下,雄性的比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微生物也是参与很多昆虫性别决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内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比如某些膜翅目昆虫感染后,孤雌生殖后代由原来的雄性全部转变为雌性,因为沃尔巴克氏体会使未受精的单倍体配子染色体加倍,从而使后代由原来的单倍体雄性变为了二倍体雌性[4]。
除此之外,某些物种个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或者接触,也可以决定这些物种的性别。比如一种叫绿叉螠的海生蠕虫,它的幼虫可以在海中自由移动,落到海底的会发育为雌性,其他落到雌性吻部的幼虫会沿着连接吻的管道进入雌性体内,分化成一个雄性——雄性本质上是雌性的一个产生精子的共生体。
性别决定的保守性
既然性别决定的因素各有不同,那么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在进化上是否相同?研究表明,许多物种性别决定通路的底层基因涉及到Doublesex/Male-abnormal-3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Dmrt)基因。
Dmrt基因最早在果蝇中被发现,由于其突变体表现出双性表型,因此被命名为“doublesex”(dsx,双性基因)[5, 6]。研究表明,dsx基因在昆虫中高度保守并调控性别分化(图2)。
在果蝇中,Sxl基因的表达与否决定了一系列下游基因的性别特异性剪接事件;同样地,在蜜蜂、蚊子和家蚕中,尽管调控dsx产生雌雄特异性蛋白的上游因子不同,但均通过双性基因dsx发挥性别调控的功能[7]。
图2. 上游多变但下游保守的昆虫性别决定通路[7]
在线虫中,dsx的同源基因male abnormal-3(mab-3)也调控性别分化[8];在小鼠中,Sry和Dmrt1基因在雄性中的表达能够促使性腺发育为睾丸,雌性小鼠中Sry和Dmrt1基因都不表达,性腺发育为卵巢[2]。
前文提到的鸟类和龟类,它们的性别决定也都涉及到Dmrt基因;在某些鱼类中,比如我们很熟悉的小丑鱼(海底总动员中的尼莫),就可以发生性别转变,其中Dmrt基因也参与性腺的分化和性别转变的调控。
由此可见,Dsx/Dmrt是一类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参与调控从线虫到哺乳动物的性别分化(图 2、图3)。
图3. dsx/Dmrt调控从线虫到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9]
“双性基因”如何调控性别分化和两性行为
首先,dsx/Dmrt基因调控两性分化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性别特异的转录本,或性别一致的转录本但表达量不同。
以果蝇为代表的昆虫性别决定通路,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dsx基因通过性别特异的蛋白产物调控两性分化(图4A):在雄性中表达DsxM蛋白,而在雌性中表达DsxF蛋白。DsxM 和 DsxF 均为转录因子,具有共同的 DM 结构域(高度保守的DNA结合序列, 图4B绿色),因此可能与相同的靶基因结合;而它们通过其性别特异性的 C末端来相反地调节靶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两性分化。与昆虫中利用性别特异的Dsx蛋白调控两性分化不一样的是,哺乳动物与线虫的Dmrt基因的调控都是通过在单一性别中(雄性)表达而实现的(图4B)。
图4. 性别决定基因dsx/Dmrt的结构保守性[10]
其次,行为的两性差异往往通过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两性差异来实现。在果蝇中,dsx直接调控神经元发育,进而产生数量具有显著差异的dsx神经元。比如,在雄蝇脑中有约300个dsxM神经元(图5A),而雌蝇脑中只有约60个dsxF神经元(图5B)。
研究发现,dsx神经元数量的差异可能主要是由于DsxF促进细胞凋亡而导致,但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DsxF也能促进少量雌性特异的dsx神经元的发育[11]。dsx神经元中最具有性别二态代表性的是dsx-pC1神经元,这是一类调控果蝇生殖行为的关键神经元,它们在雄性中有约60对(图5C),但在雌性中只有5-6对(图5D),差距近十倍[12]。尽管pC1神经元在两性中的数量和形态都有差异,但它们都可以整合内外刺激,并调控性别特异的生殖和打斗行为,是两性行为差异的重要结构基础[11]。
图5. dsx决定神经系统的两性差异[13, 14]
总结与展望
尽管在各物种中性别决定的起始因子存在较大的多样性,但在性别分化的“执行”上,却高度保守的选择了dsx/Dmrt基因。换句话说,性别分化的底层基因高度保守,而上游调控因子在进化上是多变的。
也许你还会疑惑——为什么昆虫中进化出针对dsx/Dmrt基因的性别特异性剪接机制,而其他动物中则通过调控Dmrt基因的表达水平来调控性别分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还需要未来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们研究以dsx为代表的Dmrt基因家族如何在各物种中调控性别发育和行为二态性,不仅能加深对性别决定及其进化机制的理解,也能为性别发育异常的诊疗以及动物繁殖行为的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