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美食如何撑起千亿产业?
沈阳美食如何撑起千亿产业?
2023年,沈阳食品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030亿元,已成为沈阳市制造业第三大支柱产业。这一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沈阳市依托农业资源优势,通过品牌化战略和全产业链布局,成功打造千亿级美食产业的生动实践。
品牌化战略:从“土特产”到“金名片”
在沈阳市新民市大民屯镇的一座现代化厂房里,弥漫着浓浓的乳酸菌味道。这里就是翠花集团新民农产品有限公司的酸菜加工车间,每天都有数以吨计的酸菜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
“翠花酸菜”是沈阳酸菜产业的一张“金名片”。目前,企业产品已覆盖全国26个省份,并成功出口到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地。新民市作为辽宁的白菜主产地,近年来通过创新发展思路,打造了“翠花酸菜”“刘二酸菜”“生地酸菜”等多个优质品牌,将传统的“东北酸菜”升级为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食品产业。
在大米产业方面,沈阳市也通过品牌化战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4年“双11”期间,稻花香米热销总榜前三名都被沈阳十月稻田旗下品牌占据。其中一款5公斤包装的东北大米,在平台的百亿补贴活动中销量超过10万件。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市还通过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例如,由沈阳市供销社联合中粮米业、益海嘉里、十月稻田、七星米业四家企业共同打造的“盛京厚稻”品牌大米,以“甄选优质品种、加大示范推广、培育特色产品”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打造“沈阳大米,‘粮’心厚‘稻’”的产品形象。
产业链布局:打造食品产业新高地
在沈阳市沈北新区,一座规划面积3.24平方公里的“食品城”正在加紧建设。按照《沈北新区食品产业提振计划》,这里将推动14个大类238家食品企业紧密衔接、互联互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沈北新区的食品产业布局只是沈阳市打造食品工业大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沈阳市凭借优越的自然禀赋和坚实的农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建设食品工业大市。
在沈阳市苏家屯区,食品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雪花啤酒、桃李面包、娃哈哈、达利食品等200余家食品企业聚集于此,年产值达185亿元。东北食品科技产业园项目也已落户该区,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将建设冷链物流、展贸交易、品牌创新、科技研发、工业旅游协同发展的数字智慧型园区。
目前,沈阳市已形成以华美畜禽、昊明禽业为代表的肉类加工企业,以阿雷食品、诚信食品等为代表的熟食品加工企业,以国字菜篮子、沈副集团为代表的央厨产品加工企业,以康福食品、满佳餐饮为代表的主食类加工企业,以同富渔业为代表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以安邦海得、毅都冷链等为代表的冷链物流企业。
市场表现:线上线下齐发力
2024年“双11”期间,沈阳美食在各大电商平台呈现出整体销售火爆的态势。据统计,不老林牛轧糖累计超5万人下单,食者道品牌下单消费者超8万人,十月稻田大米销量超10万件。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的街头美食也借助电商平台走红全国。例如,沈阳老字号不老林天猫旗舰店内,多款沈阳特产牛轧糖受到了来自全国消费者的热情抢购。食者道是唯一入选“2024年中国国货消费品牌500强”的沈阳美食品牌,截至11月10日傍晚,该品牌天猫店内香肠、鸡腿多款美食“卖爆了”,下单消费者人数超过了8万人。
沈阳美食的热销,不仅得益于品牌自身的品质优势,也与沈阳市整体的文旅发展密切相关。2024年,沈阳市在文旅领域频频“出圈”,从“盛京皇城”到“浑河晚渡”,从“沈阳故宫”到“张氏帅府”,一系列文旅热点为沈阳美食带来了更多关注和销量。
展望未来,沈阳市将继续推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沈阳市计划实现食品工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的目标。同时,沈阳市还将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计划引进和培育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预制菜头部企业,打造百亿元产值预制菜产业集群。
从“东北粮仓”到“美食之都”,沈阳市正以品牌化战略和全产业链布局为引领,推动美食产业迈向更高水平,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