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桥医院专家:如何帮助抽动症孩子适应学校生活
上海虹桥医院专家:如何帮助抽动症孩子适应学校生活
抽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带来学习和社交的双重困境。上海虹桥医院作为权威医疗机构,其专家分享的建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我将围绕如何帮助抽动症孩子适应学校生活这一主题,从心理支持、社交技能训练、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展开论述,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了解抽动症:从症状到影响
抽动症,也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这些症状可能在一天内多次发生,持续时间从数周到数年不等,严重程度也会波动。抽动症通常在4-6岁开始出现,10-12岁时症状最严重,部分患儿的症状会延续到成年。
抽动症的症状包括:
- 运动抽动:频繁眨眼、摇头、耸肩、踢腿等
- 发声抽动:清嗓子、吸鼻声、发出怪异叫声
- 症状特点: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无法长时间控制
抽动症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带来学习和社交的双重困境。在课堂上,频繁的抽动可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知识的吸收和记忆,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而在社交方面,由于担心被嘲笑或排斥,孩子可能选择退缩,减少与同伴的互动,进而错失了许多建立友谊和学习社交技能的机会。长期的孤立与疏远,可能进一步加剧孩子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
家校合作:为抽动症儿童创造友好环境
帮助抽动症儿童适应学校生活,需要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 家长的心理准备和态度
- 正确看待疾病:抽动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不是孩子的错。家长应避免过度自责或焦虑,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
- 适度关注: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抽动症状,避免频繁提醒或批评。过度关注反而可能加重症状。
- 心理支持: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鼓励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培养独立性。
- 学校的支持和配合
- 教师的理解和引导:教师应了解抽动症的相关知识,对患儿保持耐心和理解。在课堂上,可以适当调整座位,避免将抽动症儿童安排在显眼位置。
- 同学的接纳: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普及抽动症知识,消除同学对抽动症儿童的误解和歧视。培养班级的包容氛围。
- 学习上的支持:对于因抽动症影响学习的孩子,教师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适当延长作业完成时间,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正面反馈。
- 医家校结合的干预模式
- 定期评估:与专业医生保持沟通,定期评估孩子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 行为干预:在医生指导下,实施适当的行为干预计划,如注意力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
- 心理辅导: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孩子应对因抽动症带来的心理压力。
抽动症儿童的自我管理
抽动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调适。以下是一些建议:
了解自己的疾病:适龄儿童应了解抽动症的基本知识,知道这不是自己的错,增强治疗的信心。
合理安排学习:当抽动症状影响学习时,要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追赶上其他同学。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过度压力。
保护颈椎:在治疗期间,注意颈椎的保护,避免剧烈运动,如跳、跑、游泳等。
情绪管理:学会控制情绪,避免过度兴奋或紧张。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健康饮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含咖啡因饮料、辛辣食品等。
案例分享:从困境到希望
小明(化名)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被诊断为抽动症。起初,他因为频繁的眨眼和清嗓子声,经常被同学嘲笑。这让他变得越来越孤僻,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在医生的建议下,学校和家长采取了以下措施:
- 学校方面:班主任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向同学们普及抽动症知识,消除误解。在课堂上,老师给予小明更多的理解和耐心,不再因为抽动症状而批评他。
- 家庭方面:父母调整了对小明的态度,不再过分关注抽动症状,而是更多地关注他的兴趣和特长。他们鼓励小明参加课外活动,帮助他重建自信。
- 医疗干预:在医生的指导下,小明接受了行为干预训练,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抽动症状。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他不再害怕去学校,也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虽然抽动症状仍然存在,但已经不再是他生活中的主要障碍。
抽动症虽然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少挑战,但通过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这些孩子完全有能力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让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