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模式:如何防止村支书侵权?
巩义模式:如何防止村支书侵权?
2014年,河南省巩义市常庄村因城中村改造引发的一起腐败窝案震惊全国:9名干部涉案,村支书葛某索贿100万元,村委会原主任周某受贿110万元,继任主任尚某索贿50万元……这起案件暴露出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也促使巩义市检察院创新推出"结对子"模式,为全国农村基层反腐提供了宝贵经验。
巩义模式:从个案到制度
2014年,河南省巩义市常庄村因城中村改造引发的一起腐败窝案震惊全国:9名干部涉案,村支书葛某索贿100万元,村委会原主任周某受贿110万元,继任主任尚某索贿50万元……这起案件暴露出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也促使巩义市检察院创新推出"结对子"模式,为全国农村基层反腐提供了宝贵经验。
"结对子"模式的核心是检察院与村委会建立定点联系,通过定期上警示教育课、规范村务管理等方式,预防村官腐败。巩义市纪委还组织全市300名村支书参加反腐倡廉主题教育培训,内容涉及农村干部职务犯罪预防等。这种"预防为主、惩治为辅"的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北山口村在检察院的帮助下,不仅杜绝了腐败行为,还荣获了"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称号。
村支书侵权:常见类型与危害
村支书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负责人,其权力虽小但影响重大。近年来,村支书侵权案件频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侵占挪用征地补偿款:如河南省灵宝市城关镇副书记梁少刚挪用牛庄村土地补偿款200万元、北田村征地补偿款500万元。
私吞集体资产:一些村支书利用职务之便,将村集体资产据为己有,或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亲属。
套取惠农资金:如河南省辉县市赵固乡板桥村原村支书高有虎骗取国家财政拨款8万元。
违规发包土地:未经民主议定程序,私自将村集体土地发包给外村村民或企业,从中牟利。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也破坏了农村社会稳定,影响了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
深层原因:制度漏洞与监督缺失
村支书侵权案件频发,根源在于制度漏洞和监督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实施缺乏监督:涉农项目申报、实施环节监督不力,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财务管理不到位:"村财镇管"制度流于形式,有的村财务管理混乱,经济支配由个人说了算。
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处理重大事项全凭经验、习惯和个人好恶,缺乏法律意识。
选举制度存在缺陷:一些通过拉票、买票当选的村干部,上任后专横跋扈,无视法律底线。
预防与治理:构建长效机制
针对村支书侵权问题,各地积极探索预防和治理措施,其中巩义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完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督。
加强村官培训:提高村干部法制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
推行"村财镇管":加强乡镇对村级财务的监管,防止账外账、假账等问题。
强化民主监督:落实村民民主议事制度,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加大惩治力度:对腐败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震慑效应。
形势依然严峻:最新数据解读
尽管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但村支书侵权问题仍呈高发态势。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同比增加1.6万人。这表明,农村基层反腐形势依然严峻,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村支书侵权问题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巩义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提高村干部素质,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