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倒塌百年,黎毓馨揭秘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雷峰塔倒塌百年,黎毓馨揭秘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今年9月25日是雷峰塔倒塌100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浙江省博物馆特别举办了一场由黎毓馨主讲的导览活动,带领观众深入了解雷峰塔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作为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领队,黎毓馨将分享他在挖掘过程中发现的秘密和珍贵文物,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这座千年古塔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从倒塌到重生:雷峰塔的百年沧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一声巨响划破了杭州的宁静。矗立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的雷峰塔,在经历了近千年风雨后,终于不堪重负,轰然倒塌。这一幕,被当时正在孤山写生的常书鸿尽收眼底:“湖对岸,雷峰塔倒映在水中,景致如诗似画。画着画着,忽然耳边轰隆隆一阵闷雷似的,但见对岸灰沙弥漫,一角天都看不清了。”
雷峰塔的倒塌,不仅让“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失去了实体依托,也让西湖的景观失去了平衡。正如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所说:“雷峰塔倒掉,西湖南面景皆虚。”这座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古塔,见证了杭州的兴衰变迁,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画情怀,更因为白蛇传的传说而增添了神秘色彩。
地宫之谜:考古发现揭示千年秘密
雷峰塔倒塌后,考古人员立即展开了抢救性发掘工作。作为雷峰塔遗址考古队队长,黎毓馨带领团队在地宫中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宝箧印陀罗尼经》和银阿育王塔。
《宝箧印陀罗尼经》是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刻印的,现存最早的刻本之一。而银阿育王塔则是一件精美的佛教艺术品,塔身雕刻精美,内藏金瓶和金质舍利容器,展现了吴越国时期高超的金属工艺水平。
更令人惊讶的是,近期考古人员在清理地宫时,从一个圆形铁盒中发现了一只存活千年的白色虫子。这一发现立即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有人猜测这可能是传说中的白蛇妖精,也有人认为这是雷峰塔倒塌后自然生长的特殊生物。黎毓馨表示,目前尚无确凿证据支持这些说法,这只虫子更可能是地宫中自然生长的特殊生物。
文化传承:吴越国的佛教遗产
通过雷峰塔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一窥吴越国时期的佛教文化盛况。吴越国统治者奉行“保境安民、善事中国”的政策,在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开辟了一片净土。杭州作为吴越国的西府,成为了当时的佛教复兴中心,享有“东南佛国”的美誉。
雷峰塔出土的文物,如经卷、阿育王塔和经幢造像,都是吴越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当时精湛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吴越国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发展。浙江省博物馆作为全球雷峰塔刻经乙亥岁刻本收藏最丰富的国有收藏单位,珍藏着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为研究吴越国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百年纪念:传承与展望
在雷峰塔倒塌百年之际,浙江省博物馆特别策划了系列纪念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文物展览等。黎毓馨作为主讲人,将通过生动的讲述和珍贵的考古照片,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雷峰塔的历史魅力。
“发现杭州——2023年度杭州考古成果发现展”展期已延长至9月8日,市民和游客可以前往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近距离欣赏雷峰塔出土的珍贵文物,感受千年古塔的历史底蕴。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纪念雷峰塔倒塌百年,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吴越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雷峰塔的倒塌虽然让人心痛,但这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考古发现和文化遗产。通过黎毓馨的讲座和浙江省博物馆的展览,我们得以一窥这座千年古塔的神秘面纱,感受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正如黎毓馨所说:“吴越文化已经不是本土文化了,它对延续中华文明有独特作用,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承者和守护者,让这份宝贵遗产得以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