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联络线申昆路停车场工程:智能技术护航安全施工
机场联络线申昆路停车场工程:智能技术护航安全施工
2024年12月28日,随着上海机场联络线的开通运营,其重要配套工程——申昆路停车场也同步竣工投用。作为国内首例置于地下的市域动车组停车场,该工程不仅在建设规模上创下全国同类项目之最,更在安全管理中创新性地应用了多项智能技术,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的示范。
工程概况:超大基坑群的建设挑战
申昆路停车场工程位于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大门”申昆路片区的核心地带,是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下停车场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共设置20条存车线;地上8层综合楼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要用于运营人员的办公和调度。
作为超大基坑群工程,该项目基坑面积约11万平方米,由北向南分为7个基坑,其中5个基坑单坑面积均超过2万平方米,开挖深度达15米。面对如此大体量、高难度的建设任务,项目建设团队在技术管理上不断突破,通过整体布局规划、转换支撑方式、连续挖土优化等方式,成功实现上海地区超大基坑群连续挖土“零”的突破。
智能技术:安全管理的创新应用
在安全管理方面,申昆路停车场工程引入了多项智能技术手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掌静脉门禁设备和AI智能监控系统。
掌静脉门禁设备通过识别人员的掌静脉特征进行身份验证,具有唯一性、非接触、活体识别等特点,有效提升了工地人员管理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这种生物识别技术不仅能够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还能准确记录工人进出时间,为考勤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AI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则实现了对施工现场的全方位、全天候监控。该系统基于大型视觉模型,能够实时监测现场人员的行为和环境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工人是否正确佩戴安全帽等个人防护装备,监测危险区域的人员入侵情况,甚至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
安全管理成效:智能技术带来的革新
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申昆路停车场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据统计,通过AI智能监控系统,用于处理警报的工作时间缩短了90%,限制区域检测时间减少了近100%。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提高了安全管理效率,还有效降低了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
此外,智能监控平台的数据可视化功能也为安全管理带来了便利。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直观的图表和报告,实时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及时调整安全管理措施。这种基于数据的决策方式,使得安全管理更加科学、精准。
未来展望:智能技术引领安全管理新趋势
申昆路停车场工程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智能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巨大潜力。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创新技术应用于建筑工地的安全管理,如无人机巡检、虚拟现实安全培训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安全管理效率,还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推动建筑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正如《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所强调的,技术创新与管理革新双轮驱动,将成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
机场联络线申昆路停车场工程的建成投用,不仅为上海首条市域铁路的运营提供了重要保障,更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智能化转型树立了标杆。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深化应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必将持续提升,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