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院士:良好作息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陆林院士:良好作息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睡眠问题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陆林在近期的公开演讲中指出,良好的作息习惯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石。这一观点得到了多项科学研究的证实,也引发了社会对青少年睡眠问题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
最新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931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初中生对自我的满意度较低,比例基本在三四成左右。同时,超过半数的高中生存在自我否定心理,认为“有时觉得自己很没用”。
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不良的作息习惯密切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6%,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许多青少年存在晚睡、赖床、作息不规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科学研究证实,睡眠质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陆林院士指出,睡眠不足会导致精神压力增加,引发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同时,睡眠障碍还会引起高血压、心肌梗死等躯体疾病,影响记忆力和注意力,甚至增加早产风险。
一项纳入404044人的研究显示,睡眠时间过短(≤6小时)会显著增加高血压、房颤、肺栓塞和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而瑞士伯尔尼大学的研究则发现,适宜的睡眠温度能改善睡眠结构,提高睡眠质量。
如何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面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睡眠问题,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起床和睡觉,即使在周末也不要相差太多。避免熬夜和赖床,建立稳定的生物钟。
优化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约18.3摄氏度)。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和舒适的枕头,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
合理安排活动:白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夜间睡眠质量。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或过度刺激的活动。
科学饮食:按时吃三餐,尤其是早餐。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食,不要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
限制电子产品使用:睡前至少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产品,减少蓝光对睡眠的影响。可以尝试阅读纸质书籍或听轻音乐来帮助入睡。
家庭和学校在培养青少年良好作息习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应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则应合理安排课程和作业量,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共同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这不仅需要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从关注青少年的睡眠开始,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