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古丝路文化的璀璨明珠
泾川县:古丝路文化的璀璨明珠
在古丝绸之路上,有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甘肃省泾川县。这里不仅是西出长安进入西域的京畿门户,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节点。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泾川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王母文化。
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泾川县位于甘肃东部,自古以来就是关陇咽喉。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泾川通往西域,这里见证了无数商旅驼队的往来。据《丝绸之路》记载,泾川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节点,北线和中线都经过此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泾川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更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历史遗迹诉说千年沧桑
在泾川众多的历史遗迹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西王母宫。这座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的建筑,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祠,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据《泾州志》记载,西王母宫历经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存。宫内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献殿、大殿等建筑,两侧配以厢房、钟鼓楼等附属建筑。大殿内供奉着西王母的金身塑像,神态端庄慈祥,令人肃然起敬。
除了西王母宫,泾川还保存着大云寺、南石窟寺等佛教文化遗址。大云寺始建于唐高宗时期,因珍藏佛祖舍利而闻名。南石窟寺则开凿于北魏时期,窟内造像精美,是研究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西王母文化的发源地
泾川不仅是西王母宫的所在地,更是西王母文化的发源地。西王母信仰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最初是西部原始部落的母系氏族崇拜。据《穆天子传》记载,西王母与周穆王在瑶池相会,留下了“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的佳话。在泾川,西王母文化形式多样,涵盖了庙会、节庆、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是西王母庙会的重要日子。据《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记载,这一传统始于宋开宝元年(968年),至今已延续1056届。庙会当天,四方信众纷至沓来,午夜时分便有人前来“抢头香”。白天,游客和当地群众从四面八方云集回山,朝拜西王母,观赏泾川风光。山上山下人潮涌动,车水马龙,道乐声声,会幡猎猎,香烟缭绕。
庙会期间最具特色的活动是采圣水仪式。夜月亭中,清流从石龙口中喷涌而出,叮咚作响。当“七仙女”将“圣水葫芦”吊入泉中,将石龙口中的清流盛满、吊起时,夜月亭边一片欢腾,男女老少蜂拥而来,争相舀水、争相尝水,那情那景,着实感人。采圣水仪仗队一路浩浩荡荡,将“圣水葫芦”送到王母像前。当晚,在落日的余辉中,将圣水在泾汭河交汇处还入,流向远方。
燃放天灯、河灯是庙会期间的重要祈福活动。信众将写有祝福话语的纸质灯笼点燃放飞,九连天灯、九串红灯象征着祝福民众健康平安、九九长寿。放河灯时,民众将写有自己姓名和祝福话语的五彩莲花灯点燃放入河中,一瞬间泾汭两河变成灯的河流。灯恋河,河恋灯,灯河一片放光明。此时,天上河灯闪烁,人间河灯漂流,其情其景 ,美轮美奂。
文化传承与两岸交流
西王母文化不仅是泾川的骄傲,更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据中新社报道,台湾有4000多家瑶池金母庙宇,信众众多。自1992年泾川举办首届海峡两岸西王母故里民俗文化交流活动以来,已有100多个社会团体、300多批次约1.2万名台湾同胞前来参访交流。台湾信众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捐资翻修西王母祖庙,至今已累计捐资近2000万元人民币。
2008年,西王母庙会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评价称,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泾川西王母庙会是最早、最大的。如今的庙会已发展成为集朝拜祈福、观光游览、文化经贸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优秀传统。
泾川县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西王母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西王母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将继续在两岸交流中发挥桥梁作用,促进同胞心灵契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