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三位帝王的书法成就
康雍乾,三位帝王的书法成就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书法造诣当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最高。祖孙三代在书法上的喜好并不相同,康有为曾说过“康雍盛世,专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这就说明康熙、雍正崇尚董其昌,乾隆则崇尚赵孟頫,而三者之中以雍正艺术品位和书法造诣最高。祖孙三代在书法上的好恶也对清代书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帝王书法中的皇家贵气
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属马,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玄烨即位,年仅8岁,次年(1662年)正月改元康熙,取“万民康宁、天下兴盛”的意思。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
登基之初,康熙年幼无法临朝理政,就由鳌拜在内的四位辅政大臣协助处理政务,起初这四人在先帝灵前发誓忠心辅佐幼主,但时间一久,鳌拜势力渐大,开始左右朝政、欺凌幼主。16岁那年,康熙召集宫中满洲少年组成了一支宫廷卫队,每日苦练摔跤,作为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以为只是孩子戏耍。一日鳌拜奉命进宫观看摔跤表演,康熙沉着稳重地指挥卫队擒获鳌拜并将其终身监禁,这次行动布置得机密合理,处置坚决果敢,一代圣主风范已经初露端倪。
康熙十分注重对皇子的教育,这是因为封建社会实行皇位世袭制,皇子教育是否成功与王朝兴衰密切相关,他认为只有培养好自己的接班人,才能让大清江山基业得以万世永固。康熙教导皇子时经常讲起自己读书习字的经历。他五岁开始读书,勤奋刻苦直到年老,十七八岁时用功最勤,每天处理朝政之前,五更就起床诵读,晚上处理完政务还要继续琢磨文章,即便是外出巡视时也让讲官随行教授“四书”“五经”,后来因为过度劳累竟然痰中带血。
康熙对书法的热爱是非常痴迷的,每日临池千余字从无间断,但凡见到古人墨迹、石刻都要细心临摹,起点高、眼界广再加上勤奋刻苦,自然成就了康熙的书法艺术。晚年时康熙政务依旧繁忙,很多国家大事都需要他亲力亲为,即便是这样,他仍然坚持每天写几行字,从未间断过。据史料记载康熙为了答谢群臣一次赏赐御笔八十二幅,这么多作品不可能是赏赐之前突击完成的,肯定是平日练习积累起来的。
康熙尤其喜爱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董字,曾经广泛搜集。当时存世的董其昌书作除署款“玄宰”二字者,因为上一字触犯御名群臣不敢进献外,几乎都被搜入内廷秘藏。《临董其昌书李白诗轴》就是临摹董其昌的作品,所书内容是李白的《把酒问月》诗,康熙因爱董书并临摹较多,所以他的书法酷似董其昌,但是在董体的神韵中又多了一种帝王气度,不论从书法的气质还是技法上都不逊于同时代的书法家。此轴装裱为清宫御笔特定装裱规格,富丽堂皇尽显皇家贵气。
雍正:运筹帷幄的一代帝王
康熙驾崩后,45岁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即位,年号雍正。雍正在位的时间远远短于自己的父亲和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胤禛5岁时便到上书房(尚书房)跟随老师学习满、汉、蒙文字,还有儒家经典以及骑马射猎等。他在位期间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解决了康熙晚期的很多政治与经济危机,为延续康乾盛世打下牢固基础。
雍正的书法受到康熙很大影响,主要取法于董其昌的书法艺术,并广泛学习米芾、黄庭坚,他的书法造诣在祖孙三人中应该居于首位。为什么雍正苦练书法又要学习董其昌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雍正本人性格争强好胜,想在诸多皇子中崭露头角;二是要讨好父皇,为日后继承皇位做准备。雍正最后在九个皇子中脱颖而出,之前他做过的事情看似没有争位之心,但实际上从他的书法艺术追求中早已含蓄地表达了对皇位的渴望。
雍正书法因为同样取法董其昌,所以和康熙的字神似,因此还得到了康熙的赞赏,并且每年都会给雍正府邸送去上千张空白扇面,由雍正写好后不落款、不盖章,再送回宫里。这些扇面可能就用于康熙赏赐群臣了,雍正实际上成了父亲的代笔人,这对于一个皇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肯定和赞赏。
雍正因为在位时间不长,加上他本人是极为勤政的皇帝,大多数时间都为国操劳,留给自己消遣的时间较少,所以保存下来的雍正书法作品少于康熙和乾隆,自然十分珍贵。传世的雍正书法作品有187件,其中164件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雍正书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他御笔朱批的奏折。在祖孙三人中,最为勤政的是雍正,他不巡幸、不游猎,每日批阅奏折处理政务,从早到晚少有休息。现存雍正时汉、满文奏折41600余件,都由他亲自阅览朱批,既无人代笔也从不无故滞留,朱批内容少则寥寥数语,多则百言千字,这些都是他全心全意为江山社稷的最好证明。
这些批示大多都行文流畅,少有涂抹改动,行笔流畅自然,结体严谨清秀,章法布局行气贯通。在思考政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解决答复奏折上的问题,绝对无法再刻意雕饰字迹,也就是书法水平最自然真实的流露,朱批字里行间透出的典雅端庄书风,确实给人一种雍正作为杰出帝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感觉。
从康熙朝继承而来的喜董书风,又在雍正登基后的十三年间短暂过渡和延续了一段时间,此后逐渐被新兴起的书风所取代。扇面作为一种特殊的书画形制,因为兼顾了实用性与艺术性,所以备受人们喜爱。扇面一般分为团扇、折扇两种。折扇上宽下窄,不论书或画都要在章法上因势利导,很能考验书写者根据内容谋篇布局的能力。团扇常见圆形、椭圆形及一些不规则形状,一般在章法上多把内容处理为圆形或者方形,以求形制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乾隆:尽创太平盛世的帝王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驾崩,风华正茂的弘历继承了皇位,25岁正式登基,年号乾隆。命运对于弘历非常眷顾,在位六十年的时间里,他把从祖父和父亲手中接过的太平盛世继续推向高峰。
幼年时的弘历就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好运气,能过目成诵,有一次在陪康熙试射火枪的时候,弘历因为火药放的量不足,打靶的时候子弹飞到一半就开始下落,没想到下落时又撞上了一块石头反弹起来,出人意料地射中了靶心,康熙见此龙颜大悦,更加疼爱这个孙儿了。得到祖父宠爱的弘历不得不说是幸运的,康熙特命他留在宫中读书,并且每次出猎都要将他带在身边。
因为不能超越圣祖康熙的执政时间,所以乾隆在自己86岁那年禅位给儿子颙琰(仁宗),此后又做了三年零四个月的太上皇。虽然名义上是颐养天年,但他依旧把权力紧握在自己手中,成为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享年89岁的他也是中国封建帝王中最长寿者。
乾隆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先后有十多位老师教授他儒家经典、诗文书画,这让他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几乎无不涉猎,尤其教授他书法的老师都是朝廷中的书法家。在书法方面,乾隆的痴迷程度比祖父康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欣赏与学习的人是赵孟頫。乾隆身体力行学习赵字,留下大量书作,并在宫廷收藏的历代书画名作上广泛题跋,还在每一次游览名胜古迹时作诗并御书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