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河岸边的佛教艺术瑰宝:炳灵寺石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河岸边的佛教艺术瑰宝:炳灵寺石窟

引用
中文国际
9
来源
1.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410/16/WS670f9020a310b59111d9e4b8.html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669468
3.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pc/content/202501/15/content_30052020.html
4.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14/09/34985983_1126157636.shtml
5.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4032839-1.htm
6.
https://www.dha.ac.cn/info/1020/5737.htm
7.
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24/03/12/013111828.shtml
8.
https://www.gswbj.gov.cn/a/2024/08/26/21778.html
9.
http://www.news.cn/photo/20241112/c30b63eb1ff8493fbe73c852c66e2146/c.html?page=11

在甘肃省永靖县西南的积石山中,黄河岸边矗立着一座历经1600多年沧桑的佛教石窟——炳灵寺石窟。这座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佛光奇景”的石窟,不仅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01

历史沿革:从羌人聚居地到世界文化遗产

炳灵寺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秦时期。据《水经注》记载,这里曾是羌人聚居地,被称为“唐述窟”,意为“鬼窟”。公元420年,西秦国王乞伏炽磐下令开凿石窟,标志着炳灵寺石窟的正式诞生。此后,石窟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等朝代的不断营建和重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炳灵寺石窟的建造与丝绸之路的繁荣密切相关。作为“丝绸之路”陇西段的重要交通要道,这里曾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枢纽。晋代名僧法显曾从此处渡黄河赴印度取经,留下了珍贵的题记。唐代,随着唐蕃古道的开通,炳灵寺石窟迎来了鼎盛时期,陇右地区的官员纷纷前来礼佛造像,其中最著名的是时任凉州观察使的薄承祧主持修建的弥勒大佛。

02

艺术特色:汉藏文化交融的典范

炳灵寺石窟现存216个窟龛,800余尊造像和1000多平方米壁画,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石窟融合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

西秦时期的石窟多利用天然岩洞,以木胎泥塑、石胎泥塑的方式雕刻佛像,表现手法上受到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及新疆龟兹、河西凉州造像风格的影响。第169窟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石窟,窟内第6龛的观音菩萨像面部恬静和蔼,头束扇形发髻,耳上戴有柱形耳铛,斜披络腋,望之俨然。第7龛的立佛像赤足站立于莲台之上,身穿轻薄透体的圆领袈裟,整体衣纹呈U型,袖口边缘纹饰则呈波浪形,挺拔的身躯透出庄重之气。

北魏时期,炳灵寺石窟的造像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佛教艺术更多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炳灵寺造像多为依山石雕,讲求“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风格在造像中多有体现。第125窟的释迦多宝佛像五官颇具特点,双目微睁,眼角细长,鼻子小巧,嘴角微上翘,衣饰简洁飘逸,是难得的造像佳品。第126窟北壁的交脚菩萨像头戴花冠,面庞瘦削清秀,衣带于胸前穿环,裙下摆层叠有序,望之自然亲切。

隋唐时期是炳灵寺石窟的鼎盛时期。唐代,炳灵寺石窟为石雕造像,以释迦、弥陀、药师、弥勒等佛为主尊,两侧为胁侍菩萨、弟子或天王。佛像为磨光高肉髻,面相丰满安详,衣纹以阳刻表现;菩萨像云鬓高耸,蛾眉凤眼,体态圆润饱满;弟子像身着袈裟,下摆较紧窄;天王像束高髻,着盔甲长靴,或托塔或持剑,威猛刚烈。第64窟的佛、菩萨、天王像雕凿简洁生动,形神兼备。佛像眉宇清秀,神情宁静从容;菩萨像身躯为S形,婉转妩媚;天王像虽仅存局部,但其勇武刚猛姿态依然清晰可见。

元明时期,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炳灵寺石窟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造像包括第70窟的十一面八臂观音和第187窟的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石雕造像。十一面八臂观音是密教观音之一,十一面由五层组成,最上层为佛像,第二层为护法形象,下三层为三面观音形象,众像神情皆端庄慈爱;八臂中有两手于胸前合十,另六手则向外延伸;观音像上身袒露,下身着有璎珞珠饰的长裙,富丽华美,典雅庄重。米拉日巴像身形较为瘦削,左腿盘曲坐于兽皮之上,长发披肩,右手放在耳边,呈现的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为众弟子传唱授经的庄严场面。

03

文化意义: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炳灵寺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更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作为唐蕃古道、羌中道、丝绸之路等多条要道的交汇点,炳灵寺石窟见证了中原与西域、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石窟中的造像和壁画融合了多种地域文化特征,如西秦时期的造像受到古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北魏时期的造像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色,而元明时期的造像则展现了藏传佛教的艺术风格。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宗教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中。

04

保护与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2014年,炳灵寺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炳灵寺石窟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环境监测、文物保护、数字化技术应用等,确保石窟能够得到科学的保护和管理。

炳灵寺石窟不仅是研究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更是了解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源。它见证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如今,炳灵寺石窟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和学者的重要目的地。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佛教艺术,感受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学者们则可以通过研究石窟中的造像和壁画,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

炳灵寺石窟这座黄河岸边的佛教艺术宝库,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今天,炳灵寺石窟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讲述着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