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京:孙权和朱元璋的帝王之宅
探秘南京:孙权和朱元璋的帝王之宅
南京,这座被誉为“六朝古都”的城市,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风云变幻,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从三国时期的吴大帝孙权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们的陵墓——蒋陵和明孝陵,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游客们探寻古代帝王生活的重要目的地。这些陵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宝库。来南京,感受那些曾经主宰繁华古都的帝王们的故事吧!
孙权蒋陵:三国时期吴国开国皇帝的安息之所
蒋陵,又称孙权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明孝陵景区内,是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的陵墓,也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蒋陵遗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山内,现仅存一小型墓冢、石碑、石桥、注释牌和石像。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鲁肃的建议下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黄龙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到达夷州。
孙权于公元211年将政治中心从京口迁到秣陵,次年建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由此揭开了南京建都史的第一页。252年,孙权死后葬于钟山南麓的高岗上,葬处得名“孙陵岗”,后人又称“吴王坟”,上世纪四十年代,孙陵岗改叫“梅花山”,但孙权是否真的就葬在梅花山,学术界尚无定论。蒋陵位于明孝陵正南300米。在南京民间还流传说,明太祖建造孝陵时,下令迁移这一带墓冢与寺庙时曾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给我守门吧”。这样在建孝陵时,仅将孙权陵前的石麒麟迁往别处,孙陵仍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故此在建明孝陵时蒋陵没有被破坏,而明孝陵的神道绕过孙陵岗,后仅存一小型墓冢,不见碑表。
1957年8月30日,孙权墓被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9月14日,孙权墓被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更名为吴大帝孙权蒋陵。
明孝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眠之地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也是明朝的第一座陵墓。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原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因屡遭战火,仅存石刻和建筑基础,后部分复建,大致分为三部分,包含神道、陵寝和明功臣墓。
明孝陵的建筑布局严谨,体现了明清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神道自下马坊至文武方门,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陵寝主体建筑自文武方门至崇丘,包括碑殿、享殿、升仙桥、方城、明楼等,并筑有围墙。明功臣墓呈拱卫明孝陵状,分散在明孝陵四周,包括吴良墓、徐达墓、李杰墓、邓愈墓、常遇春墓、李文忠墓、仇成墓、吴祯墓等。
明孝陵的建筑特色在于其开创性的“前方后圆”格局,这一设计被后来明清历代帝陵所继承。同时,明孝陵取消了唐宋帝陵的“下宫”,简化了陵寝建筑群,体现了明代建筑的简约风格。
明孝陵的历史沿革清晰,从1381年始建到1398年正式启用,历经多次修缮和保护。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明功臣墓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
两座陵墓的历史关联
有趣的是,这两座跨越千年的帝王陵墓在历史上产生了奇妙的联系。当朱元璋选择紫金山作为自己的陵墓地址时,他保留了原有的蒋陵,仅将孙权陵前的石麒麟迁移。明孝陵的神道特意绕过孙陵岗,这种安排体现了朱元璋对前代英雄的尊重,也使得两座陵墓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布局。
这种历史的巧合与人文的关怀,使得蒋陵和明孝陵不仅仅是两座孤立的帝王陵墓,更成为了中国陵寝建筑发展的重要见证。它们共同诉说着南京这座古都的辉煌历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寻。
如何游览这两座帝王之宅
两座陵墓相距仅300米,建议一同游览。明孝陵景区在秋季景色优美,尤其是石象路和水杉林,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交通方面,可乘地铁2号线至苜蓿园站,出站后步行即可到达。最佳游览时间是早上6:30至下午18:30,建议避开节假日高峰时段。
站在蒋陵前,我们仿佛能听到三国时期战马嘶鸣;步入明孝陵,又让人感受到明朝盛世的庄严。这两座陵墓不仅是两位帝王的安息之所,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去聆听、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