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早筛早诊科普行动”启动,专家呼吁提升公众早筛意识
“中国癌症早筛早诊科普行动”启动,专家呼吁提升公众早筛意识
“中国癌症早筛早诊科普行动”启动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我国癌症防治工作进入新阶段。此次活动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主办,旨在通过健康教育提升公众对癌症早筛的认识。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强调,对于高发且筛查手段明确的癌症,如肺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要鼓励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实现早诊早治。
当前,我国癌症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2022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约482万例,死亡近257万例。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目标。
专家指出,癌症早筛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邢念增表示,以前列腺癌为例,中国5年生存率仅70%左右,远低于欧美国家近100%的水平,这与早期诊断率低密切相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帆也强调,以肺癌为例,只有将筛查认识转化为筛查行动,才能真正减少肺癌对健康的威胁。
然而,我国癌症早筛仍面临诸多挑战。华大基因肿瘤医学CTO汪宇盈指出,目前民众癌症早筛意识薄弱,且对筛查手段了解不足。此外,一些新兴技术手段存在行业规范性和标准化问题,医保覆盖度也不足。
尽管如此,新技术为癌症早筛带来新希望。多组学检测、液体活检等新兴技术正逐步应用于临床。例如,通过血液、粪便等体液样本检测癌症信号,可实现无创筛查。同时,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健康中国计划明确提出重视癌症早期发现和干预。
专家呼吁,提高癌症早筛意识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吴敬表示,将普及癌症防治知识作为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部分,帮助大众掌握科学防癌理念。同时,建议将更多高发癌症纳入国家筛查计划,提高筛查普及率。
“癌症防治,重在预防。”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强调,只有集中社会各界力量,用正确的方法开展防治工作,才能有效控制癌症危害。随着公众意识提升和技术进步,我国癌症防治工作有望取得更大突破,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