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档案: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
国宝档案: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
1970年10月5日,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一处建筑工地,工人们在挖掘地基时意外发现了一个陶瓮。这个看似普通的发现,却揭开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瓮中不仅装满了唐代的金银器物,更有一件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件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6厘米,造型独特,形似兽角。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采用了罕见的五彩缠丝玛瑙,这种材料以带状条纹、层次分明而珍贵。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玛瑙的自然纹理,将兽角的造型与材料的色彩完美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玛瑙杯的前部雕刻成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刻画得栩栩如生。最令人称道的是兽嘴处的镶金设计,这不仅是装饰,更是一个巧妙的酒杯塞子。当塞子拔出时,酒液便能从兽嘴中流出,设计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与杯身连接自然,杯口沿下装饰的两条圆凸弦更添流畅之美。
这件玛瑙杯的工艺之精湛令人惊叹。它采用了圆雕技法,这种技法对材料的选择要求极高,因为作品的立体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质地和特性。工匠们不仅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还通过金帽设计让兽眼黑白分明,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关于这件国宝的来源,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这种造型独特的杯子源自西方的"来通"(rhyton),"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意思是流出,大多做成兽角形。在古希腊,人们相信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这种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在中亚等地的壁画中也有出现。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件玛瑙杯可能是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工匠所制,也有可能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的杰作。无论其来源如何,这件国宝都充分展现了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不仅是唐代玉器工艺的杰出代表,更是一件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艺术珍品。它见证了唐代的繁华与开放,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作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它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静静地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