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煤中央医院专家教您科学防冻疮
焦煤中央医院专家教您科学防冻疮
随着冬季的到来,寒冷天气容易导致冻疮的发生。焦煤中央医院皮肤科主任裴广德提醒大家,预防冻疮要从保暖做起,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他指出,保持体育锻炼、适当使用冷水洗脸洗手、每天数次搓手和伸屈手关节等方法都能有效预防冻疮。此外,在饮食上可适当食用温性或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牛肉、羊肉、山楂、黑木耳等。如果已经出现冻疮症状,切忌用热水浸泡或火烤受冻部位,应及时就医。
冻疮是什么?
冻疮是低温或低温和高湿环境下引起来的皮肤浅层损伤,医学上的说法是寒冷诱导的血管收缩或血管痉挛造成缺氧从而刺激炎症反应。冻疮主要发生在暴露部位或者容易受寒的部位。最常见的是脚趾和手指,但耳朵、脸蛋甚至鼻头也可以出现冻疮。另外,有的人大腿、屁股也会出现冻疮,尤其是穿紧身裤或者裤子穿得比较薄、比较少的人。
冻疮的预防方法
- 寒冬季节,出门时应戴口罩、手套、围巾、耳罩等,做好保暖措施。
- 平日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 平时多用冷水洗脸洗手,并及时擦干,有利于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 患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性疾病者,平时应积极治疗。
- 对于反复发作者,除药物外,还可以去医院通过红外线、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尽可能摆脱冻疮的“纠缠”。
冻疮的治疗手段
冻疮的治疗原则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预防感染。
全身用药:严重的冻疮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可选择扩血管药物以及维生素类,如硝苯地平、维生素D、维生素E等,以解除血管痉挛和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症状。
局部用药:未破溃的可局部使用外用药,如冻疮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伤湿止痛膏、维生素E乳膏、云南白药膏、芦荟膏等。已破溃的可选用1%红霉素软膏、康复新液、5%硼酸软膏、湿润烧伤膏等。如果局部有感染的迹象,可外擦莫匹罗星软膏。冻疮较重发生水泡时,处理方法与烧伤水泡类似,保留水泡外皮有利愈合。
物理治疗:可用红外线、激光照射等离子直接照射皮损部位治疗,能减少患处炎症红肿等局部反应、缓解疼痛和瘙痒,缩短伤口恢复时间。
中医外治法:可在医师指导下直接灸于患处,配伍丰隆、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效果更佳。每日可艾灸至少3~5次,1~2个月左右为1个疗程。抑或将切片厚度为0.5cm厚片鲜姜洗净后,置于红肿之上,隔姜灸,每次约3~5壮,每日艾灸1次。
冻疮的易发人群
冻疮虽小但伤害值极高,而且挑人挑环境,具体如下:
儿童、少年易得,青壮年次之,老年人不易出现。儿童和少年受到寒冷刺激后,皮下小血管收缩反应强烈,容易出现血液瘀滞和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容易发生冻疮。
末梢循环不良的人群。局部皮肤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如患有糖尿病、植物神经紊乱、贫血等。
体质弱、过度劳累的人群。抗寒能力明显降低。
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如常年在冷库工作的人员和驻守高原的官兵。高原地区缺氧、气候干燥、紫外线强、风力大、冰冻期长、昼夜温差大,造成周围血管急剧收缩,机体末梢循环不畅,加之官兵训练时,手部、足部皮肤受到的牵拉力较大,增加了冻疮发病率。
穿衣过紧的人群。局部衣物穿着过紧易造成血液循环不畅,也会诱发冻疮。
对低温反应能力过强的人群。有的人神经血管对低温反应的能力过强,在不太低的温度下血管就能痉挛性收缩,天生易患冻疮。
冻疮的日常护理
- 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 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增减衣物。
- 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橙子、坚果等,以增强免疫力。
- 避免使用火烤、热水烫等加热措施复温,同时也禁用冷水浴、生姜或雪搓、捶打等方法。
- 预防冻疮,严寒冬季需注意保暖、提前预防。天气干冷时多吃御寒的食品,如老姜、辣椒或羊肉等。
- 如出现疼痛加剧、创面颜色加深或发黑,以及寒战、高热等症状,应即刻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