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团队探秘陆丰甲子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深圳大学团队探秘陆丰甲子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近日,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师生团队赴广东陆丰市甲子镇开展非遗文化调研活动,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口述史访谈等形式,深入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遗产,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甲子镇: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地
甲子镇,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粤东地区重要的文化重镇。这里不仅保存着完整的明代古城格局,更孕育出众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正字戏、英歌舞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甲子镇文化传承的两张“金名片”。
正字戏,被誉为“南戏活化石”,其唱腔古朴典雅,表演细腻传神,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载体。而英歌舞则融合了戏剧、舞蹈与武术,以雄浑的气势和刚劲的动作,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深大团队: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7月15日至20日,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叶亢带领36名师生,组成两支调研团队,深入甲子镇开展非遗文化调研。此次调研以“活化传承非遗和民俗研究”为主题,旨在通过校地合作,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探索新路径。
调研团队首先来到陆丰市档案馆,系统查阅了甲子镇的历史文献资料。随后,团队成员分头行动,一支专注于民俗研究,另一支则聚焦英歌舞的口述史收集。
民俗研究团队在甲子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访了北门古寺、西峰古寺、城隍庙等历史建筑,深入了解当地宗教文化传统。同时,团队还深入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收集第一手的民俗资料。
英歌舞调研团队则直接对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通过访谈和现场学习,深入了解英歌舞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其在当代的传承现状。团队成员不仅详细记录了传承人的口述历史,还亲身体验了英歌舞的基本动作,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非遗传承人: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在调研过程中,深大团队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以英歌舞为例,传承人们不仅保持着传统的表演形式,更在教学方法和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表示:“看到年轻人对英歌舞充满兴趣,我感到非常欣慰。通过与高校合作,我们能够更好地记录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代代相传。”
校地合作:非遗文化传承的新模式
此次调研活动的亮点之一,是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与陆丰市甲子镇人民政府共同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共建单位。双方将围绕甲子所城的人文地理、历史状况、姓氏宗祠以及英歌舞、贝雕等非遗文化,开展深入研究和合作。
这种校地合作模式,不仅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学术研究、文化推广和人才培养,双方将共同推动甲子镇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红色精神:文化传承的不竭动力
调研期间,团队还参观了碣石革命历史陈列馆和金厢红色文化馆,重温革命历史,感受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这种红色精神,正是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党委表示,将继续发挥文史哲专业优势,通过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为陆丰市的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化考察,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接力。通过深大团队的努力,甲子镇的非遗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延续其生命力,为岭南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