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白三首经典之作,情景交融,洒脱傲然,写尽旷世孤独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白三首经典之作,情景交融,洒脱傲然,写尽旷世孤独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6JKRGU0541I88W.html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精选李白三首经典之作,通过分析其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展现这位旷世诗人的复杂心境和独特魅力。

《山中问答》:志得意满的隐居生活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唐 李白《山中问答》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27岁的李白携带新婚妻子许氏移家碧山,开启他十年的隐居生活。
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碧山又名白兆山,在湖北安陆境内,山下的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李白少年时代隐居大匡读书,未出川时还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而彼时隐居碧山也并非为遁世。
五岁诵六甲,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李白才华洋溢,自比管仲、晏婴,少年时就已声名远播。
他也自视不凡,不想走科举之路获取功名,而是想通过游历、任侠、隐居名山获取声望达到目的。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故李白的归隐只是一种策略,他想要的是等待时机到来。
就如高卧隆中的诸葛亮那般,遇到真正赏识自己的君主,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而后再退隐山林。
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是他功成名就后的展望。
清风扫门,明月侍坐”,因为对未来胸有成竹,所以,他享受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以待来日。
这就是李白的隐居,复杂,且充满矛盾,所以,当别人问他隐居碧山的原因,一笑而过不置可否。
他在山中读书,过“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桃源生活,就是因为对前途抱有希望。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隐居碧山,志得意满,盼望着有朝一日青云直上……

《独坐敬亭山》:仕途失意后的孤独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唐 李白《独坐敬亭山》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42岁的李白奉诏入京。
彼时,李白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济苍生”、“安社稷” ,因为他是想去成就一番事业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入朝后,唐玄宗只给了他一个翰林待诏的职务,即其御用文学侍从。
并不能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之愿。
天宝三年(744年)夏天,郁郁不得志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两年半的仕宦生涯至此结束。
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宏图未展,壮志难酬,李白只好“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
离京后的李白,开启了他的游历生涯,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独游安徽宣城市北的敬亭山。
我有吴趋曲,无人知此音”,李白颇为自负,曾自比管仲,常叹才不得用,难以实现青云之志。
所以,《独坐敬亭山》看似描述独游敬亭山的闲情逸趣,实则是抒发生命历程中的旷世孤独之感。
山中的群鸟都高飞远去,就连最后一片也悠然飘走,这远阔的山河,留给诗人的只有无边的孤寂。
彼时,与其不离不弃相看两不厌的,只有这座沉默不语的敬亭山,它懂得自己的孤独和怀才不遇。
仕途坎坷,人生失意,就在山水中去寻求精神的慰藉,和心灵上的解脱,这就是旷达豪放的李白。
李白此诗构思巧妙,鲜明生动,充满奇特的想象力,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堪称佳作。

《望木瓜山》:晚年未泯的壮志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 唐 李白《望木瓜山》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李白游览池州,在青阳望木瓜山有感而发,作《望木瓜山》。
木瓜山在安徽贵池县的木瓜铺,彼时李白离开长安已有十载,虽然游历四方,可终是意难平。
虽然才不得用,可其“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壮志一直都在,他犹在寻求入仕的机会。
可他未遇到知人善用的明君,也没有成为宰相的机会,而他安邦定国的理想,更是无从实现。
这首《望木瓜山》的五言绝句,就写出了李白彼时的孤寂之情,触景伤怀,徒生悲愁和酸楚。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早见红日冉冉升起,暮见倦鸟归,因为无所事事故百无聊赖。
彼时,李白这一天时间都在远望中度过,那该是多么孤独的身影,愁肠百结,无比空旷寂寥。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客居他乡,羁旅漂泊,看名如酸涩木瓜的木瓜山,酸楚愈切。
李白这一生都在出仕和入世中纠结,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又渴望建功立业,故多忧伤和悲愁。
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虽然他的入仕之路极为坎坷,但他从未放弃自己书剑报国的理想。
这就是李白,虽然饱尝艰辛,依旧旷达开朗,积极乐观,从未放弃,一生都奔波在追求理想的路上……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李白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