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锦鲤》:春晚舞台背后的艰辛历程
揭秘《锦鲤》:春晚舞台背后的艰辛历程
除夕夜,当11尾"锦鲤"游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号演播厅,无数观众的心被这如梦似幻的舞蹈所俘获。舞者们在空中轻盈跃动,如同水中的精灵,将中国人对"吉祥好运"的美好期盼,化作一场视觉盛宴。
这支名为《锦鲤》的舞蹈,是总台为2024年春晚特别打造的原创作品。它不仅是一支简单的舞蹈,更是一次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为了呈现出鱼儿在水中游曳的灵动效果,主创团队首创性地将威亚与弹簧绳结合,为演员们打造了一套具有弹跳性能的装置。
这种创新技术的应用,让演员们能够模拟出鱼群的荡漾感。但这也意味着她们需要克服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10名大一新生,平均年龄只有17、18岁,却要在空中完成高难度的动作。她们不仅要克服恐高,还要在空中精确控制发力时机,稍有偏差就会被威亚拽着"乱飞"。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演员们每天要进行8到12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最高时甚至要吊在半空十几米的位置。由于每个人身高、体重、力量不同,弹簧绳的拉力也需要不断调整,每次排练都是对演员与技术团队配合的考验。
在五个月的训练过程中,演员们不仅要适应空中舞蹈的特殊发力方式,还要时刻与威亚装置"沟通"。领舞华宵一表示,落地发力的时机如果错过0.01秒,就无法借到力量,身体就会被威亚带走。这种对精准度的要求,在其他舞蹈中是极其罕见的。
除了演员们的努力,技术团队也在背后默默付出。威亚技术保障团队每天都要用数据"运算"这支舞蹈,每个演员的运动轨迹、速度、旋转、滞空时间都有相应的坐标。一个演员的仅一次起落就要产生上百个数据,而这些数据还需要根据气温变化、演员体重等因素不断调整。
在服装设计上,为了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剧组试了20种材质,最终选择了最轻薄的真丝面料。这种面料虽然容易撕破,但能呈现出最好的滞空效果。舞台背景采用油画质感的大屏,蓝绿色系与演员裙摆的红白色形成撞色效果,而地屏的水波纹则采用了实时交互技术,随着演员的动作变化而变化。
经过五个月的艰苦训练和无数次的磨合,这支被誉为"用数据运算出的舞蹈"终于在春晚舞台上完美呈现。当11尾"锦鲤"在空中翩翩起舞,观众们不仅看到了一场视觉盛宴,更感受到了艺术创作背后那份执着与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