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探寻苏州“墓”字地名背后的故事
清明时节,探寻苏州“墓”字地名背后的故事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苏州古城内外,一个个带着“墓”字的地名,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故事。
在苏州相城区,有一个名为“陆慕”的小镇,这里曾是唐代名相陆贽的安息之地。陆贽,字敬舆,以刚正清廉著称,苏东坡曾上书皇帝,极力推崇其奏议。陆贽去世后,葬于此地,后人便将此地称为“陆墓”。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摆脱“墓”字带来的不吉之感,陆墓在20世纪90年代更名为“陆慕”,但这段历史却永远留在了苏州人的记忆中。
在苏州西南的七子山,有一座名为“元墓”的山,这便是如今著名的邓尉山。相传这里是东晋青州刺史郁泰玄的墓地,原本称为“玄墓”。到了清代,这里梅花盛开,成为苏州人赏梅的胜地,清代《清嘉录》和民国《中华全国风俗志》都有生动记载。因避康熙帝名讳,“玄墓”改称“元墓”,而“元墓观梅”也成为了苏州人的重要习俗。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斜塘街道,流传着一个关于王羲之的传说。相传这位东晋大书法家就葬在这里,于是便有了“王墓”这个地名。如今的王墓,已经改名为“旺墓”,并设有旺墓村。斜塘的另一个村落姚墓村,同样承载着一段历史的记忆。
在这些“墓”字地名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昆山的“陈墓”。据传,这里是因为宋孝宗的宠妃陈妃水葬于此而得名。陈墓曾是昆山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划,其名延续了800多年。然而,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陈墓也难逃改名的命运。1993年,陈墓更名为“锦溪”,虽然“锦溪”这个名字更早可追溯至北宋,但“陈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是“锦溪”难以替代的。
这些“墓”字地名的变迁,反映了中国人对“墓”字的复杂情感。一方面,我们尊祖敬亲,重视祖先的安息之地;另一方面,又因为“墓”字的不吉寓意,选择将其从地名中抹去。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敬”与“避”的体现。
值得庆幸的是,早在民国时期,就有有识之士意识到了保护这些历史遗迹的重要性。1919年,吴荫培等人创立了“吴中保墓会”,以“国民更新,保存名贤古墓”为宗旨,对古墓葬和名贤古迹进行保护管理。他们不仅重建了众多历史名人的墓碑,还制定了严格的保护制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苏州的街头巷尾,那些曾经的“墓”字地名,已经悄然变成了陆慕、旺墓、锦溪……但它们背后的故事,却永远不会被遗忘。这些地名,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在这个清明时节,让我们一起缅怀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的历史人物,感受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