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力荐:沈阳故宫的历史传奇
乾隆帝力荐:沈阳故宫的历史传奇
公元1743年,乾隆帝首次东巡盛京(今沈阳),开启了他四次拜谒祖陵的序幕。这位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不仅亲自祭奠先祖,更对沈阳故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使之成为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这座见证了清朝兴衰的宫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沈阳故宫,又称为盛京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是清朝初期修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它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后经康熙、乾隆等皇帝改建和增建,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时期158年修建,共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116座、500余间,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是中国仅存的两座皇家宫苑建筑群之一,是中国关外唯一的皇家宫苑建筑群。
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时期,主要分为东路、中路、西路三大建筑群和故宫外的东西华门、钟鼓楼。东路建筑群,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和十王亭;中路建筑群,为清太祖时期续建,主要是皇帝理政场所和寝宫,以及后妃居住场所;西路建筑群,主要是大清皇帝东巡盛京、祭拜先祖时驻跸之所,主要用作读书看戏以及珍藏皇家珍宝和《四库全书》的地方。
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顶的皇权象征
走进沈阳故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墙碧瓦,宽敞宏伟的大清门和耸立于大清门东西两侧的文德坊、武功坊两座牌楼。两坊为木结构琉璃瓦顶四柱三楼式牌坊,冠以“文德”“武功”,意在彰显清廷推行“文武并济”的治国方略。进入沈阳故宫博物院,天广地阔,豁然开朗,大政殿与十王亭错落有致,巍然屹立。这里就是东路建筑群,是努尔哈赤定都沈阳,改称盛京,在盛京老城中心修建的议政之所,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为沈阳故宫建筑之开端。大政殿踞于中央,八角重檐攒尖顶的造型极为独特,宛如华丽的皇冠;金黄色的琉璃瓦,朱红巨柱,八角围廊,须弥座台基,彰显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殿顶满铺金黄色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宝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身周围有24根围廊巨柱,殿内外均为8根金柱,殿前两根朱漆明柱为金龙盘柱,栩栩如生的金龙张牙舞爪飞腾九霄,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大殿无墙无窗,围以48扇隔栅门。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设有金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十王亭分列大政殿两侧,建筑格局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犹如八旗子弟拱卫着皇权,见证了清代早期八旗制度的辉煌与荣耀。
崇政殿:皇太极的金銮殿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并未入住父王的“汗宫”,而是将自己的“四贝勒府”改建为皇宫,即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群,续建成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睢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称为“大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贝勒府升级为名副其实的皇宫。中路建筑群为前朝后寝布局,殿低宫高,寝宫区建于正方型高台之上,四周设围墙与更道墙,形成高台“城堡”。中路建筑群共建有五进院落,凤凰楼为寝宫区门户。第一进院落,大清门之南,为宫前引导区;第二进院落,崇政殿南至大清门里,为前朝区;第三进院落,凤凰楼下至崇政殿北侧,为朝寝的空间过渡区;第四进院落,即台上五宫,为寝宫区;第五进院落,寝宫区北侧高台下,为生活服务区。
大清门是五开间硬山顶屋宇式建筑,中间三间为门。进入大清门,沿御路北行,就是沈阳故宫外朝的中心,沈阳故宫最为显赫的核心建筑——皇太极的金銮殿崇政殿。崇政殿是正殿,是皇太极临朝议事理政之处,俗称“汗宫里的殿”“内殿”。五间九檩硬山式宫殿,殿体高12米,高台基,前后建有装饰石雕栏板望柱的殿阶和檐廊。大殿前后廊柱为红色方柱,黑色覆莲柱础石,上部彩绘图案,侧面饰兽面。望柱下有“螭首吐水”。方柱顶部装饰最为精彩,各有神彩飞扬的龙头探出,两两相对,舞爪探珠;龙身后爪隐于廊内,仿佛神龙自殿内凌空飞腾而来,神秘莫测,贵为仙境。枋内的二龙戏珠浮雕横贯外檐,金光闪烁,精美华丽。殿柱是圆柱,两柱间由一条木雕整龙联接,龙头昂首檐外,龙尾游摆殿内,实用与装饰完美结合,雄浑庄重,彰显帝王威严气势。崇政殿的雕龙彩绘龙变化万千,精彩绝伦。抬头仰望,粱枋上彩绘金龙飞腾,祥云缥缈。大殿藻井栩栩如生的金龙盘旋飞腾,俯瞰大地,气势磅礴。大殿四根金柱为沥金贴粉“金龙蟠柱”。高悬乾隆皇帝御笔“正大光明”黑底金字匾额。
凤凰楼:盛京八景之一
离开崇政殿,过左右翊门,进入崇政殿后院。院内东西两侧分别是“日华楼”“师善斋”“霞绮楼”“协中斋”。
登上代表24个节气的24级台阶,来到了凤凰楼,第一眼看到的是满族传统祭天的“索伦杆”。放眼望去,整个后宫区尽收眼底。凤凰楼是皇太极召集诸王贝勒说书讲经之处,也是皇太极聚会议事和筵宴场所,为沈阳故宫最高建筑,被誉为“盛京八景”之一的“凤楼晓月”“凤楼观塔”。凤凰楼为三滴水歇山式围廊设计,顶铺黄色琉璃瓦,镶绿剪边,三层楼阁,高悬乾隆皇帝御题“紫气东来”匾额。
清宁宫:皇后的寝宫
清宁宫是皇后博尔济特氏的寝宫,也是举行萨满祭司的场所。五开间三滴水歇山顶重檐围廊式建筑,宫顶铺黄色琉璃瓦,镶绿剪边,前后方形檐柱,柱头饰兽面,横枋施彩绘。皇太极时期的内廷宫区,除中宫清宁宫外还有6座配宫,其中4座位于清宁宫前东西两侧,分别是崇德改元称帝后晋封的四位皇妃的寝宫。东宫关睢宫住宸妃,西宫麟趾宫住贵妃,次东宫衍庆宫住淑妃,次西宫永福宫住庄妃。这四座配宫建筑形制一样,都是五间硬山琉璃瓦顶前后出廊式。清宁宫之北两侧还各有一座较小的配宫,称为“东配宫”“西配宫”。均为三间硬山琉璃瓦顶前后出廊式建筑,是皇太极的地位较低的妃子的寝宫。清宁宫后西侧,有一座沈阳故宫内唯一的一座大青砖烟囱,其寓意为“大清一统天下”。这座烟囱截面为方形,由下往上逐级上收,共12层,最顶层只放了三块大青砖。传说,烟囱神秘昭示:“清朝共有12代皇帝”,“末代皇帝溥仪只能当三年皇帝”。后宫建有一座精致玲珑的御花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山环水绕,吉鱼福山,最有名的是奇珍异宝海参石、诸葛亮拜北斗石、木变石。
乾隆帝的贡献:修缮与收藏
乾隆皇帝对皇宫加以增建扩建,乾隆十一年,在原有宫殿西侧增建行宫;乾隆四十三年,兴建“盛京太庙”;乾隆四十六年,建造“文溯阁”、戏台等十几座、一百多间建筑,组成了与大政殿、崇政殿遥相呼应的建筑群。乾隆帝不仅对沈阳故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还将其作为皇家珍宝的重要收藏地。2024年,沈阳故宫博物院举办“宫藏永续——沈阳故宫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展出50余件修复文物,其中包括乾隆帝御用的大阅甲等珍贵文物。
沈阳故宫作为清朝的发祥地,承载着满族文化的精髓。它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满汉文化交融的见证。乾隆帝对沈阳故宫的重视和修缮,体现了清朝对祖宗创业之地的尊崇,也彰显了沈阳故宫在中国历史和建筑艺术中的重要地位。这座见证了清朝兴衰的皇家宫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