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和古城墙:大同古建保护新动向
云冈石窟和古城墙:大同古建保护新动向
2024年12月16日,云冈石窟第6窟和第12窟在完成保护工作后正式恢复开放。这一消息不仅让游客们兴奋不已,更折射出大同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让千年瑰宝重焕生机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45个,造像59000余尊,代表了当时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研究院采取了一系列科学保护措施。
第6窟是云冈中期的代表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高约14.4米,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洞窟整体设计,中轴贯穿,两侧对称;壁面规范整齐,龛像上下分层,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第6窟自2023年11月28日封闭以来,开展了洞窟调查和日常养护工作,排查面积约1124平方米,共发现各类病害407处。经过保养修缮,已达到预期保护效果,满足开放条件。
第12窟因四壁布满层层叠叠的飞天伎乐而闻名,被誉为“音乐窟”。它集中展示了当时天竺以及中原地区的各种乐器,共有14种50件之多,是研究北魏音乐、舞蹈的殿堂,也是研究中外音乐史的最全面的实物资料。此次保护工作中,第12窟进行了数字化保护,通过高精度扫描和三维建模,为这座艺术宝库建立了详细的数字档案。
古城墙:千年雄关重现昔日辉煌
大同作为北魏时期的都城,其城墙和城内建筑具有鲜明的北魏风格。近年来,大同古城墙的修复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2008年,大同市政府提出了“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保护思路,开启了古城墙保护的新篇章。修复工程不仅注重城墙本身的加固,更重视城内历史街区的风貌恢复。漫步在大同古城墙上,可以清晰感受到北魏时期的雄浑气势。
制度保障:为文化遗产保护保驾护航
2025年1月,大同市正式印发《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为全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该办法明确了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要求,强调了原址保护和最小干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
大同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持续努力,不仅提升了文物的保存状态,更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讲述着这座千年古城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