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春联:一种承载历史记忆的特殊春联形式
白头春联:一种承载历史记忆的特殊春联形式
白头春联,又称白额春联,是一种特殊的春联形式,在福建、广东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春联的特点是在顶端留有二三寸长的白纸额头,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白头春联,又称白额春联,是一种殊形制的春联,指对联顶端留有二三寸长的白纸额头。在福建的福州、莆田,广东省的潮州、揭阳、汕头、汕尾、肇庆、中山、佛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以及广西的钦州、北海、桂林等地级市,均有张贴白额春联的习俗。
基本含义
白头春联也称为“白额春联”,写春联要用一种特制的白头红纸,即在红纸上方留有两寸长的白纸额头,称“白头联”。这一特殊形制的春联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
关于白纸额头尺寸还有种说法:在莆田因为有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流行着贴绿额春联的风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绿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过的绿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绿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用来表示心有余哀。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绿额春联的风俗。每年春节前夕,各家商店里就会卖这种有联头(上方约10厘米是浅绿色)的写春联用的红纸,直至文革后期,破旧立新,增产节约,把浅绿的联头变成白联头,10厘米的浅绿色也变成4厘米白色(白纸不上色),这样印刷厂就省工减料了。
白头春联
历史来源
有关白头春联,虽说福建和广东都有此风俗,但在各地民间的传闻和说法均不一:
抗倭缘由
1562年秋天,戚继光在福建的莆田县消灭倭寇之后,奉命带兵回浙江休整。残寇卷土重来,乘虚侵占莆田城。那天,正好是大年三十晚上,家家贴春联,户户挂红灯,人们正在“围炉”守岁。突然数声炮响,满城杀声连天,手持刀枪的倭寇,见人就杀,入门便抢。戚继光在浙江听到莆田寇警,立即率领兵马,兼程南下,大年三十赶到福州的乌龙江北岸。正在莆田城指挥杀人的倭寇首领,闻讯心惊胆寒,立刻派出探子打听。那探子装做老百姓模样,来到乌龙江北岸,只见戚家军松松散散,人人无精打采。探子立即回莆,禀报贼酋。贼酋以为戚家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屈指一算,至少到初一傍晚才能到达莆田,于是命令众喽罗,在除夕之夜放心抢劫,待初一早上撤离。贼兵个个喝得酩酊大醉,倒地便睡。哪知戚家军兵从天降。戚家军获得全胜以后,莆田城里幸存的老百姓纷纷回家,眼见家破人亡,无不悲痛万分。为了表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大家便在大红的春联上头覆盖一截白纸,叫做“白头春联”。
纪念明朝
据说,明末清军占领南京。朱元璋九世孙朱聿键在福建称帝抗清,史称“隆武帝”。福州沿海抗清斗争此起彼落。1645年长汀一役,隆武帝兵败被俘遇害。消息传到福州,正准备过新年的百姓悲痛万分却又不敢举丧悼念,就在春联上“留白”寄托哀思,表示为纪念明朝而过年。从此相约成俗,“红联白头春联”就流传了下来。
迁海令
在中山、佛山及周边地区,人们认为与清初的迁海令有关。顺治十八年,清政府下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至康熙元年,辅政大臣鳌拜又下令将三十里拓展至五十里。在漫长的迁海期中,沿海渔民失去生计,不少人不得不铤而走险,最终成为这一政令的殉葬品。沿海复界后,人们为了纪念死难亲人,才在春联顶部留白。
抗议清朝
清顺治五年(1648)三月,明东阁大学士朱继祚(莆田人)联合郑成功抗清义军收复兴化府城。七月清兵大举反攻,义军败退。次年又有一次反复。清兵攻陷府城后,城内历经二次大屠杀,死者数以千计。接着,清政府又推行“剃发令”。禁令规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迫人民剃头打发辫(俗称“满州尾”)。人们坚守民族气节者宁死不屈,又被杀死不少人。结果许多人家因吊唁死者而贴上白联。到了年终岁末,清政府强令家家都要贴红联庆祝“新春新朝新政”。吊丧家人被迫在白联上覆盖上红联的同时,巧妙地在联首留出一段白联,以示对清廷残暴统治的抗议,并表达对被害亲人的悼念。此后,城乡人民约定俗成在写春联用的大红纸上端特制一段白纸作为“联头”。
作为孝联
在广西地区,人们则认为这是为了表达白发父母在上、子孙后辈需铭记长辈恩情的意思,这又契合了白额春联作为孝联的一种本身的寓意。
吴姓调侃
清朝时期担任禁卫军总领的吴汝沣进宫觐见,慈禧太后调侃吴姓时称‘皇帝为天子,而吴字的一半在天上’,因为当时正好在春节之后,吴汝沣还被赐‘春联可以如皇室一样张贴’,也就是白纸头朝上。后来贴春联时白纸头朝上成为了吴家辛庄吴姓村民的独特习俗。村民后来也为其赋予了“上有青天白日,下有红火日子”的说法。不仅是对新年红火日子的期待,也是纪念历史上祖辈荣誉的一种方式。
抗日纪念
1932年的淞沪抗战。当时,粤军十九路军英勇抵抗日本侵略,无数广东子弟兵牺牲在战场上。春节将至,广东人民便在春联上留下一寸白绫,以此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习俗地区
在广东省的潮州、揭阳、汕头、汕尾、肇庆、中山、佛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以及广西的钦州、北海、桂林等地级市,均有张贴白额春联的习俗。这些地方,除了潮汕地区历史上曾有较严重的倭患以外,其余地区在其时皆鲜有兵燹;而同样曾遭到大肆屠杀的上海、浙江台州、温州及福建宁德等地却没有类似的习俗。
内涵寓意
白额春联现象出现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其缘起乃是清初民众自发为覆灭的大明帝国守制。早在南宋末年,福建、广东的先民就曾追随宋帝,直到崖山,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节义”的血液;到了明代,闽粤桂虽然地处偏远,但在科举上涌现出了在全国占据相当比例的官员、学者和士子,这在当地百姓的思想上根植了一种蒙受覃恩的认同感;再反观清初,禁海、迁海等一系列压迫政策的颁布,激化了汉满两族的矛盾,在莆田和潮汕地区就曾出现天地会、九军党等反清复明性质的农民起义。当大势已去的大明朝最终难以逃脱灭国的噩运,陷入绝望的民众,就以这种方式,为故国守制。
除此之外,由于清初正是文字狱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们害怕遭到镇压,这才出现了有清一朝的官方记录对此避而不谈或讳莫如深、民间避其要害各执一词的情景。至于在莆田,早前就曾有过假托于祭祀杨公太师以纪念陈文龙的先例,因此他们将白额春联与明朝灭国前不久的倭乱联系起来,就顺其自然了。
白额春联有着悲壮和英雄色彩的意义,它们都带着一代一代的莆仙人抵御侵略、对抗强权的铮铮铁骨和崇德敬祖、珍爱和平的家国情怀。
相关事件
2025年1月,深圳地铁站内贴满了红色的春联,细心的网友发现,不少站点内的春联顶部是白色的,与传统春联有所不同。深圳地铁采用这种春联,不仅增添了节日氛围,还传递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动了许多乘客。
深圳地铁站的白头春联
本文参考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