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徐霞客的脚步探秘兴义古迹
跟着徐霞客的脚步探秘兴义古迹
“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300多年前,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历兴义,被这里的奇特地貌深深吸引。这位被誉为“千古奇人”的旅行家,在其《徐霞客游记》中留下了“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的赞叹。今天,让我们循着徐霞客的足迹,再次探寻这片被誉为“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的神奇土地。
万峰林:2万座锥状峰的地质奇观
万峰林,是徐霞客笔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分布着2万多座锥状峰,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窝窝头”,整齐而壮观。徐霞客曾将这里的山峰与云南、广西的喀斯特地貌进行比较,指出贵州的山水介于滇桂之间,既有广西的纯石山峰,又有云南的土石相间,水色则兼具清澈与浑浊之美。
现代地质研究揭示了这一奇观的成因:距今3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燕山、印支、喜马拉雅等多次造山运动,地壳不断上升,隆起的石灰岩在自然界的雕琢下,逐渐形成了这处神奇的景观。万峰林不仅是国内面积最大、最典型的锥状喀斯特景观,更被专家誉为“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更是将其比喻为“云贵高原上一声声最美的心跳”。
马岭河峡谷:大地的裂缝
如果说万峰林是大自然的雕塑,那么马岭河峡谷就是大地的一道裂缝。这道长达74.8公里的地缝,最深处达500米,两岸峭壁如削,河水穿行其间,形成众多瀑布和深潭。徐霞客曾详细记载了这里的地貌特征,但受限于时代的认知水平,他无法解释这道地缝的成因。
如今,地质学家们已经揭开了这个谜团:马岭河峡谷的形成,是流水侵蚀、地震、风化等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道地缝不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地质教科书,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地质学家和游客前来探索。
南龙布依古寨:活着的民族文化
除了自然景观,兴义还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南龙布依古寨,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布依族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吸引着游客。这里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保留着最原始的布依族生活方式。
走在古寨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回徐霞客的时代。布依族的歌声从木楼中飘出,妇女们在河边浣洗衣物,孩子们在巷子里嬉戏。这种宁静而和谐的生活场景,正是徐霞客当年所见的景象。
贵州龙化石:远古生命的见证
在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一条长达5.2米的贵州鱼龙化石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2.4亿年前的故事。这是1957年在兴义发现的贵州龙化石,这一发现揭开了兴义生物群的神秘面纱。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曾指出,世界上没有一个地区能将地球海洋三叠纪这段历史讲清楚,唯有贵州。这里的地质遗迹不仅展示了地球的变迁,更记录了生命的演化历程。
从徐霞客到世界地质公园
从徐霞客的时代到今天,兴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4年3月,兴义地质公园正式成为世界地质公园,这是贵州省继织金洞之后第二个获得世界级“金字招牌”的地质公园。公园横跨17个乡镇,面积达1456平方公里,是其他世界地质公园的3至10倍。
如今,游客们不再像徐霞客那样徒步跋涉,而是可以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轻松抵达。黔西南州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600公里,兴义机场的客流量也已接近百万人次。这里不仅是一个地质公园,更是一个集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站在万峰林之巅,俯瞰这片徐霞客曾经踏足的土地,我们不禁感叹:300多年过去了,这片“西南奇胜”依然保持着它的壮美与神秘。而今,它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着一个关于地球、生命与人类探索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