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冬笋坝遗址出土2200年前竹编织制品,揭秘巴人生活与丧葬文化
重庆冬笋坝遗址出土2200年前竹编织制品,揭秘巴人生活与丧葬文化
2024年12月24日,一场特殊的展览在重庆巴人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的主角是一件距今2200多年的巴文化竹编织制品——战国竹笥,这是重庆地区首次发现保存如此完整的古代竹制品。
这件竹笥出土于冬笋坝遗址M88船棺葬里的铜釜甑内底,直径残长约12厘米、残高3厘米,纵面显微观察显示其纤维僵直、导管清晰、结节清楚。更令人惊叹的是,虽然历经数千年时光,但竹纹仍清晰可见。
竹笥得以完整保存,得益于多重有利条件:冬笋坝遗址优质的埋藏环境,特别是黄黏土的高密闭性,既延缓了有机质文物的氧化腐朽,又保证了适宜的湿度不会造成有机文物干缩或翘曲。此外,竹制品发现于出土青铜釜甑内底部,致密土壤的叠压达到隔绝氧气的效果,竹制品紧贴的青铜器对微生物滋生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竹笥的发现不仅展示了古人的编制工艺,更为研究当时的丧葬礼仪提供了重要线索。在巴文化中,竹编工艺不仅应用于日常生活,还广泛用于丧葬仪式。竹笥的出土,为考古学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巴人的生活业态及丧葬习俗。
冬笋坝遗址是中国最早确认的巴文化遗址,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地处长江北岸的三级阶地。从1954年至2023年,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6次发掘工作,共清理墓葬百余座,出土各类文物上千件。这些文物包括剑、矛、钺等青铜兵器,以及陶罐、陶釜、陶豆、陶甑、陶钵等生活用具,为研究巴人的生活状态、文化情况提供了珍贵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巴人独特的船棺葬习俗。在冬笋坝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多具用整段楠木制成的船棺。这些船棺多是用一整根楠木做成,巴人将楠木的三分之一削掉做成棺盖,并将余下三分之二木头的中部掏空,留个底,做成棺体。这种以舟为葬具的习俗,反映了巴蜀先民傍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对死后世界的独特理解。
“巴人·寻踪——纪念冬笋坝遗址考古发掘70周年特展”将持续到2025年3月,对市民免费开放。这场展览不仅是对冬笋坝遗址70年考古历程的回顾,更是对巴文化的集中展示。通过这些珍贵文物,我们得以一窥2000多年前巴人的生活场景,感受那段遥远历史的脉搏。